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抗戰國家記憶:尋找“中國的卡帕”方大曾

各界聲音重現 2016年04月12日 15:00 A-A+

  方大曾是“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中國戰地攝影的先驅。78年前,“盧溝橋事變”爆發,身為《大公報》戰地記者的方大曾隻身離家到烽火連天的抗日前線採訪,從此失去音訊。但他的文章和拍攝的照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民族記憶。
 
  方大曾及抗戰報人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專家表示,方大曾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和豐富的報道證明,新聞工作者的國家情懷和崇高理想,值得用生命去體驗,去追尋,去換取。方大曾以生命當火種,實現了職業精神和新聞人的最高準則。
 
  上世紀30年代中期,方大曾是中國新聞界一個響亮的名字。他1912年7月生於北京,筆名小方,畢業于中法大學經濟係,是當時活躍在長城內外的知名記者,與范長江、徐盈等人同負盛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方大曾第一時間趕赴盧溝橋前線,拍攝照片,訪問官兵,最先報道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尤其是著名的長篇通訊《盧溝橋抗戰記》,被中外媒體廣泛採用,成為世界詳細了解中國抗戰發端的第一手信息,他在文章中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
 
  方大曾還冒著硝煙,拍攝了《我們為自己而抗戰》《日軍炮火下之宛平城》《衛國捐軀》等大量新聞照片。這些獨家照片被中外報刊大量轉載,引起了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關注,成為傳遞抗戰全面爆發的先聲。
 
  因此,方大曾被公認為“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被後輩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
 
  研討會上,范長江之子范蘇蘇講述了范長江與方大曾共同報道抗戰的情景。1936年夏季,范長江與方大曾相識,並介紹“小方”成為《大公報》戰地特派員,奔赴戰場進行新聞報道。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發出了《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此後再無下落。
 
  范長江曾撰文《憶小方》以示懷念,他在文中寫道:“被人叫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們朋友心裏佔有了很重要地位……”“北方的夏季,他穿著短褲襯衣,自己帶著小箱子行李,在平漢線前線不斷地突擊……”“我相信他不會有問題,因為他的機智足以應付非常事變,他的才能也應該為中國新聞事業、中國民族解放事業多盡些力量。”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傳承民族精神,彌補國家記憶,是責任、是擔當、更是使命。”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説。
 
  16年前,馮雪松和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陳申開啟了尋找方大曾的歷程,先後兩次沿著他曾經的採訪路線艱難尋訪,往復行程四千多公里,拍攝了電視紀錄片《尋找方大曾》。之後,馮雪松又經過十多年碶而不捨地努力,從歷史碎片中艱難地尋找方大曾的蹤跡,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
 
  “尋找方大曾是一次關乎歷史追問的行動,也是由媒體人通過影像表達,進行的一次歷史書寫。它不同於史學研究者們的紙上考古,更注重參與、存在、看見的表述體驗,通過感性發掘傳遞受眾。”馮雪松説。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黃瑚表示,在外敵入侵、民族存亡的關頭,方大曾的鏡頭始終對準勞苦大眾和抗日戰場上英勇的戰士,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當時的社會面貌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只有回到歷史的關鍵時刻,才能尋找到新聞工作者的精氣神。尋找方大曾為代表的尋找抗戰報人研究,應成為新聞史學重點挖掘的研究方向。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