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新二十四孝標準”觸痛多少神經?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2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24孝”行為標準

       作為一份善意的呼籲,“新二十四孝標準”在某種意義上“綁架”了中國人的集體情感。很多人在表示慚愧之後,面對這份難以兌現的孝心,感到無力和心酸。

       2012年8月14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佈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當這份“新二十四孝標準”被廣泛傳播的時候,很多人面對新標準“表示慚愧”、“深受刺激”,覺得自己欠父母太多,很多人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面對此事的心酸無奈。

       “孝”是中國人的常識,也是很少受到質疑的傳統價值觀之一。然而在全球化的當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被急劇發展變化變化的時代洪流裹挾前行,傳統意義上的“盡孝”,對很多人來説早已力不從心。

       “如果對照新二十四孝標準,我絕對不是個孝子,”年過三十的大學教師李躍説,“不要説這個標準了,即使比這個標準在簡單一些,我都做得很少。我很不願意承認這個現實,但是時間和距離都是問題”李躍説。

       “新二十四孝標準”讓許多人感到慚愧,它某種意義上喚起了人們心中淡出已久的親情眷戀和家族情結。中國人很難對“孝”説出一個不字,然而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同樣經歷著高速發展城市化狂潮。時代的巨變在拆解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方式,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人事實上難以盡孝的現實。

       “面對這個新標準,我覺得其中的倡議或要求一點都不為過。為了我在北京能正常地生活,父母幾乎付出了自己一輩子的所有,而我卻沒能對他們回報什麼。”陳姍,一位供職于某設計公司的白領,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孝”,同時覺得父母對自己做出巨大付出的同事,又有一些她難以接受的要求。

       “新二十四孝標準”作為一個倡議示範性的文本,其本身並不嚴苛,但即使面對這樣一個簡單的呼籲性要求,又有多少人敢説自己能做到?在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新二十四孝標準”在某種意義上集體“綁架”了中國人的情感。

       民政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夏學鑾表示,新版“二十四孝”出發點是好的,它的意向、動機是非常好的,從物質關懷、精神關懷、心理關懷、身體關懷等幾個層面,來規定子女的孝道。它也反應了當代中國社會老年人對子女在需求上的變化。

       但在當代中國社會,由於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結構,城市和鄉村老人的境遇差異很大,因此需求也不盡相同。在養老體制相對健全的城市社會中,很多老人尤、其是長期在體制內工作的人群,能夠在經濟上不過分依賴子女的支持,他們對子女的期待是更多精神層面--正如新二十四孝中所反應的那些內容。由於城市中青年群體在生活方式和觀念上也越來越多地接近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婚後家庭新成員的加入,更多的人選擇遠離老人獨立生活。這一現實導致城市“空巢”現象也在逐年增加。

       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博士説,“傳統上講,老人有賴於子女的關照和經濟支持,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舊模式。”

       在農村,“家庭養老”目前依然是主流模式。鄉村“空巢老人”通常辛苦一生卻沒有多少財富積累,他們對子女的需求,無論是經濟支持和精神安慰,都顯得十分突出。由於子女背井離鄉的城市打工謀生,要將“孝行”落到日常行動,就變得尤為困難。對於在城市打工謀生的農村中青年子女而言,自身生存和發展已屬艱難,更無力帶老人一起來“享受”和盡孝。

       “新二十四孝標準”的發出,無疑觸痛了有心無力者的神經。

熱詞:

  • CNTV
  • 愛公益
  • 公益
  • 新二十四孝
  • 行為標準
  • 觸動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