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食物浪費驚人 中國食物浪費量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

公益資訊 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8月06日 13:56 A-A+

我國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培養出來的——

珍惜盤中餐,食育須跟上。

“吃”進課堂, “食育”增益孩子身心

盛夏,走進山東271教育集團所屬濰坊瀚聲國際學校,教學樓頂上一壟壟小麥隨風擺動,樓下菜地裏一畦畦茄子、黃瓜等蔬菜惹人喜愛。校長介紹説,種植這些作物既不是為了美化校園,也不是為了經營銷售,而是專門為學生開展食育課程提供實踐場所。可別小看了這些種植園,單是為了做好防水排澇、雨水收集和灌溉,建築成本就增加了不少。

山東271教育集團在山東、雲南、福建、江蘇等地擁有10多所學校,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程教育。總校長趙豐平告訴記者,學校開設食育課程的效果十分明顯,以有7000多名學生的山東昌樂二中為例,學校每餐飯後剩餘食品垃圾逐漸減少,泔水從原來的每天20桶減至現在不到4桶。

趙豐平認為,浪費物品、奢侈攀比,不利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其未來發展。樹立“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觀念,要從娃娃抓起。培育節儉美德應從食育突破。“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離學生們的生活最近,而生活就是教育本身。”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成升魁一直關注如何減少食物浪費問題。他認為,所謂“食育”,就是飲食知識和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告訴孩子們吃什麼、為什麼吃、如何吃;就是從幼兒期起,進行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人格培養上。他介紹,“食育”一詞,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養生學家石冢左玄提出。2005年日本頒布了《食育基本法》,將其作為一項國民運動推廣,通過對食物營養和食品安全的認識、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教育,培養國民終身健康的身心。

成升魁對國內近年興起食育實踐活動感到欣慰。2015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開展了“城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與干預策略研究”,提出要開展營養教育、膳食管理。2016年,北京市順義區啟動“城市中小學生校園營養食育策略研究”試點,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動、家長和教師互動、中小學生主動參與、學校負主責的校園營養食育模式。2017年,北京市將“營養校園”試點區擴大到8個,並獲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在12所中小學,針對學生、家長、教師、食堂工作人員以及學校管理者,開展營養健康教育、身體活動促進、營養供餐支持、創建校園營養支持環境等活動。其中,營養健康教育強調以營養健康課為主要形式,通過學生參與式的多種活動進行營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以達到預防與控制兒童超重肥胖的目的。目前,項目組正在組織專家編寫中小學營養健康教材。

“食育是對孩子全身心的塑造。”趙豐平説, 271教育集團從2015年起就開設了“義務幫廚”“種植課程”“家政課程”“自助餐”等課程,2016年又進行了系統豐富和完善,教學效果非常理想。趙豐平介紹,在開展食育課程的雲南昌樂實驗中學,校園內學生吃飯喝生水、吃涼瓜、喝飲料等現象基本杜絕,在2017—2018學年的體檢中比其他學校同級學生平均身高要高1.4厘米,而且肥胖率不足國家平均值的1/5。山東昌樂二中的食育課帶來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學生吃早餐的人數在兩年內逐步增加,從6300人達到目前的7100人,接近98%,並且沒有發現學生連續兩天不到餐廳吃早餐的現象。二是學校超市的銷售總金額較開設食育課程前減少23.6%,學生零食銷售額減少30%。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食育讓學生從心底裏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讓少吃零食、少喝飲料形成習慣。此外學校開闢學生實習農場,每個班級認領責任田,自己播種、管理、收穫、加工、食用,通過對農作物的長時間打理,培養學生的規劃意識和節約意識,以勞動為榮,以節儉為美德,對自然更敬畏。”趙豐平説。

食物浪費驚人,推廣“食育”刻不容緩

2016年11月26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中華環保聯合會等共同主辦的“減少糧食浪費可持續食物供應鏈與消費端多方合作平臺國際研討會”召開。4家主辦單位共同呼籲各界關注食物浪費議題,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十二項,積極響應國家關於節約糧食及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指示,還聯合發佈了“減少食物浪費創意徵集大賽”的通知,主要面向中小學生徵集適合中國國情的減少食物浪費好點子。

本次會議上,來自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的5位高中生代表分享的“減少食物浪費,我們在行動”校園研究活動成果,受到參會者們讚許。作為5位發言代表之一的李欣然同學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深入了解食物浪費時,曾被一組數字震驚:每年全球約有13億噸糧食在整個食物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被浪費掉,這相當於投入農業生産的14億公頃土地和2500億立方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白白浪費了。

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實行全封閉住宿制,多數同學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食堂。李欣然發現校園食物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而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遠比想象的複雜。比如,食堂飯菜不合胃口是學生們長期以來的吐槽點,而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示“真的不想浪費,但一份飯分量太大,只好扔掉”。再如,情緒低落時會不吃飯或吃兩口飯後扔掉,情緒高漲時“吃嘛嘛香”。

2017年6月,李欣然正式開啟了校園食物浪費調查。調查發現,食物浪費的主要因素依次為:一份菜品分量過大,點餐過多,沒有心情,對菜品不熟悉,挑食等。調查小組據此提出建議:食堂的飯菜均設置大小份,便於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飯量進行選擇;開展新菜品嘗活動,讓同學們對新品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和食堂之間開設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反饋學生意見;充分發揮社團作用,每學期組織關於節約糧食及營養膳食等方面的講座,讓同學們增強環保意識和健康理念。

孩子們自發的調查研究,揭開的只是食物浪費的“冰山一角”。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糧食浪費現象不僅僅發生在校園:一些餐廳曾力推的半份菜已悄然消失;很少有餐館在點餐時提醒消費者“量力而行”;外國人在華就餐,常常感嘆中國人餐桌的“豪奢”;在一些地方,餐飲最低消費等頑疾復發;傳統陋習難改,在不少地方習俗中,餐桌上的菜如果被吃光,會顯得招待不週,婚喪嫁娶等大型聚餐活動中的浪費現象仍十分突出……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成升魁團隊曾歷時6年開展食物浪費研究。課題組對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薩包括餐館、食堂等類型的366家餐飲機構、近8000桌消費樣本和8200份調查問捲進行了調研和分析,發現我國城市餐飲業食物浪費現象比較嚴重: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食物浪費意味著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産資料等資源的無效消耗,以及增加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溫室氣體排放等額外的環境負荷。”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博士劉曉潔説,這種浪費遠遠超過我們直觀看到的結果。

齊抓共管,打造“食育”系統工程

愛物節用,從小抓起。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顧問梅方權教授認為,要抓住飲食教育的黃金期——0到7歲階段,這對孩子飲食習慣的培養格外重要,越早投入,收益越大。“食育這個事,宜早不宜遲,要儘快抓起來。”

瑞典環科院北京代表處負責人高思認為,2016年,國家發改委等10部門印發《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要求條件具備的地方推進自助點餐計量收費,減少餐廚垃圾産生量。高思説,2017年瑞典環科院開展對17個國家700多家公司有關減少食物浪費項目的投入産出分析,結果證明99%以上的項目能夠贏利,且投入産出比為1:14。

目前,依託國家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針對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的部分學生已經開展食物營養宣教工作。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針對在校中小學生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營養進校園活動。但在0到7歲即孩子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食育工作卻相對空白。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程廣燕説,今年6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啟動了湖南湘西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試點項目,委託該所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膳食營養知識宣教。項目實施期間,專家團隊將對項目範圍內幼兒園教職工作者、廚師以及項目管理人員開展膳食營養知識培訓,接受培訓的幼兒園教職工作者在通過培訓考核後,定期在幼兒園開設面向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的兒童膳食營養知識普及課程,最終實現“兒童—家長—教職工一體化”的膳食營養知識提升目標。7月17日,該項目在湖南吉首市啟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組織專家對來自永順、龍山縣29所幼兒園的40余名教師進行了摸底培訓。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新時期國民營養與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成升魁、汪壽陽透露,將食育列為該項目重要研究命題,由中科院聯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健委、生態環境部等部委的研究機構及國內知名大學,共同開展我國從學齡前到中小學階段的食育體系及發展路徑研究,為我國食育的科學、有序推進奠定基礎。“科研是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希望未來各部門加強合作,協力推動這項事業。”汪壽陽説。

“如今,一個小娃娃,全家哄著養。”趙豐平感慨,紙張、糧食浪費等比比皆是,服裝攀比名牌、電子産品追求“換代”,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大多數孩子根本沒有物質短缺的體驗。減少物品浪費,樹立節儉意識,不僅要列入課內教育,還要採取相關激勵措施,敦促家庭、社區、學校、社會一起努力,形成“節儉是美德”的良好氛圍。(蔣建科)

編輯:張迪 責任編輯:
860010-11210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