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發展中國裝備製造業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 正文
在清王朝的發祥地撫順地區,流傳著一種獨具民族風韻的民間舞蹈:滿族秧歌。它歷史悠久,具有滿族民間藝術的傳承特徵。它伴隨著滿族人民的社會、生産方式進步而發展,是滿族人民生産、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的活化石。它的表演火爆、矯健、粗獷、豪放,被譽為“遼東山區的爛漫之花”。
作為滿族文化傳統的遺存,滿族秧歌以一種動態文化的方式顯現出濃郁的滿族民情民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對滿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出版、保存了一些滿族民間舞蹈的寶貴資料。
國家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成為進一步挖掘、整理瀕危的滿族秧歌的契機。雖然逐步建立起保護機制和動態的持續保護體系,任重而道遠。
滿族秧歌
踏鎚 莽勢 禱仰科
乍一看,這三個詞很陌生,甚至有些字眼在現在的詞典裏已經很難查到(例如“鎚”,現在都寫作“錘”)。“窮本溯源,它們其實都是一種民間舞蹈,一種和滿族的先世或者滿族人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3月17日,撫順市群眾藝術館館長趙兵告訴記者:“説白了,它們都是撫順滿族秧歌的前身。”
滿族秧歌最早的影子,可以從唐代渤海國靺鞨的民間舞蹈“踏鎚”説起。
海國,是唐代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藩屬政權。在200多年的時間裏,渤海國“崇尚華風”、“革故維新”,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