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專家談經濟: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

CCTV.com  2008年07月11日 09: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一個新關口。面對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和國內物價上漲較快的複雜局面,宏觀調控的主要取向應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同時也要避免“硬著陸”,防止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過大。在這種背景下,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一輪物價上漲的成因和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達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別達到14.7%、24.1%和17.1%。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與前兩次相比,在體制環境、經濟開放度、總供求格局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這一輪物價上漲更為複雜,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國內原因又有輸入型通脹影響,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其主要特點和成因是:

  農産品價格上漲為主帶動的價格結構性上漲。2007年CPI走高開始於年初糧食和食用植物油漲價,加速于5月份豬肉價格突發性上漲,全年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漲幅達12.3%,影響CPI上升4.1個百分點。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漲8%,增幅同比高出5.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別上漲8.5%和7.7%,其中食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2.1%和19.9%,仍然是主要因素。這一輪農産品漲價,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豬發生疫病、今年初遭遇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長期因素的影響。一是從1997年至2006年,CPI累計上漲9.5%,平均每年上漲不到1%,尤其是農産品價格多年處於較低水平,而農業生産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産品生産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動農産品價格上漲。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其結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減少,2002年以來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8820萬畝;另一方面城鎮人口不斷增加,2002年以來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兩千萬人,加之隨著人民收入持續增長,對農産品(尤其是畜禽産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論從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耕地有限、農業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大、農産品需求有一定剛性等決定了農産品價格由劣等條件的生産成本加平均利潤決定)看,還是從農産品供求規律看,這一輪農産品價格上漲都是必然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表明,農産品價格逐步上升,從而使工農業産品價格剪刀差逐步縮小,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長期趨勢。這個過程也是我國必然要經歷的。問題在於,由於前些年農産品價格一直穩定在較低水平,使矛盾逐漸積累、集中爆發,以至於去年以來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對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影響較大。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水平的過快上漲。

  輸入型通脹對國內價格的傳導和影響。近幾年國際市場上原油、糧食、鐵礦石等初級産品價格大幅攀升,而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産品的需求大幅增長,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國內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鋼材等漲價主要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影響,輸入型通脹的特徵明顯。

  旺盛的投資需求的推動。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投資需求旺盛推動國內投資品價格和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上漲,並逐步傳導到CPI。今年3月以來,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都在8%以上。

  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CPI近期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由於去年CPI上半年低下半年高,受翹尾因素影響,預計今年CPI走勢將是上半年走高、下半年走低。

  物價上漲與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關係

  這一輪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還在於,我國經濟在持續5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中積累了一些結構性矛盾,其突出表現是兩個失衡,即國內儲蓄、投資與消費失衡以及內需與外需失衡,經濟增長在需求上過多地依賴投資和出口,在産業上過多地依賴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2003年至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一直保持高位增長,5年累計增長2.12倍。2007年投資率上升到42.1%,而消費率降到49%,為1978年以來最低。投資過度擴張造成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必須依賴出口擴張消化,從而使外貿順差佔GDP的比重從2003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從三次産業結構看,2003年至2007年第二産業的比重由46%上升到49.2%,而第三産業的比重由40.4%下降到39.1%。在輕重工業結構上,重工業比重持續上升,2007年達到69.9%,輕工業比重則降到30.1%。三次産業發展不均衡和輕重工業發展不均衡,同投資與消費失衡有密切關係,兩者互為因果。

  在投資增長很快、投資率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儲蓄仍然大於投資,表現為凈出口和資本凈流出。這説明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其根源在於儲蓄率過高,而這又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變化密切相關。2003年至2007年,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年均增長分別超過22%和35%,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為9.8%和6.8%。據測算,我國總儲蓄率上世紀90年代平均為39.8%,2006年上升到49%,這主要是由於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大幅增長。2006年,居民儲蓄、企業儲蓄、政府儲蓄佔國民總儲蓄的比重分別為38.5%、42.2%和19.3%,其中居民儲蓄的比重比上世紀9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11.9個百分點,而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的比重分別上升6個百分點和5.9個百分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這種變化,是投資與消費失衡的重要原因。

  這種內部失衡和內外失衡,在貨幣上表現為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一般來説,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於GDP增長率加物價上漲率(以CPI表示)。2003年至2007年廣義貨幣M2累計增長率為117.6%,超過GDP增長率和CPI增長率之和80.0%達37.6個百分點。從理論上講,超過經濟增長正常需要的貨幣供應量都會表現為物價上漲。只是由於金融機構的存差不斷擴大,這些超量貨幣供應才沒有完全轉化為物價上漲。近年來消費價格上漲和資産價格上漲,其根源是流動性過剩。

  為什麼會出現流動性過剩呢?問題又回到了前面所説的兩個失衡上。國內儲蓄與消費失衡,儲蓄率過高,直接表現為銀行體系資金過剩,引起貨幣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從而導致出口快速增長、外貿順差不斷擴大,加上資本項目順差以及從其他渠道進入的境外資金,造成國家外匯儲備超常增長,使中央銀行不得不吐出大量的基礎貨幣用於購匯。基礎貨幣是高能量貨幣,到了商業銀行就可以産生幾倍的乘數效應。中央銀行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對衝、凍結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但流動性過剩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從根本上治理通貨膨脹,必須解決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而這又必須解決國內儲蓄與消費失衡以及內外需失衡問題。

  今明兩年的經濟走勢分析

  最近有論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1998年十分相似,今明兩年很有可能出現經濟下滑。從外部環境和出口形勢看,今年和10年前確實有些類似: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大幅回落,1998年出口僅增長0.5%,1999年增長6.1%。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美國經濟瀕臨衰退,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我國出口形勢嚴峻,一方面外需減弱,出口市場面臨萎縮風險;另一方面,受人民幣升值加快、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利率上調和去年外貿政策調整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企業出口成本明顯上升。今年1月至5月出口同比增長22.9%,上半年出口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下半年國內外環境繼續趨緊,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將難以支撐,出口增速有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

  但是,今年和明年經濟增長會不會大幅下滑,一方面取決於外部環境是否進一步惡化,出口增速會不會跌到10%以下;另一方面還取決於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狀況。而在後一方面,今年的情況同1998年有很大不同。1998年GDP增速從1997年的9.3%降到7.8%,1999年進一步降到7.6%,是受外需和內需增幅同時下降疊加影響的結果。當時內需不足的突出表現是投資增速回落。1997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為8.8%,比1996年下降5.6個百分點,雖然1998年回升到13.9%,但1999年又猛降到5.1%,回落8.8個百分點。消費增速也較為緩慢,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98年和1999年都僅比上年增長6.8%。與10年前不同,今年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的內需增長仍然強勁。今年1月至5月,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5.6%。從行業看,由於國際市場初級産品價格走高的刺激和國內需求旺盛的拉動,能源、原材料行業投資增長強勁。因此,今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比去年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預計名義投資增速仍可能保持在25%左右。今年國內消費需求繼續穩定增長,一季度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3%,與上年四季度和上年同期大體持平;4月和5月分別增長22%和21.6%,1月至5月累計增長21.1%,趨勢和一季度差不多。預計全年消費需求增長仍可能保持頭5個月的態勢。

  綜上所述,預計今年GDP增長率將在10%左右,屬於符合宏觀調控預期目標的正常調整,仍在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9%—10%的區間。明年即使外部環境繼續惡化,國內投資增長向下波動,從而使GDP增長率有可能回落到8%—9%,但也不可能出現滯脹。(林兆木)

責編:趙文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