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赴災區記者手記]孩子們為什麼會快樂?

CCTV.com  2008年06月03日 08: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編者按

    512震災中,本報記者奔赴救災前線,每天發回大量報道。然而,這些新聞背後有哪些新聞,他們是在怎樣的狀態下敲出這些文字,又有多少無法寫入新聞報道的“心情記錄”?本期的專辟記者手記版,帶讀者一起重溫剛剛這一段難忘的時光。 

    □楊繼斌

    他們為什麼“無所謂”?

    5月25日下午,從九州體育館出來時,碰到了山東濟南市容博心理諮詢中心的主任朱銘清。

    他跟我説,來川後發現,此次地震的倖存者,不管是兒童還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程度都遠超乎預料。很少有人出現驚恐、癡呆、反應遲鈍等心理障礙症狀。

    他説主要原因在於,救災力量的強大對災區群眾的心理有撫慰作用。

    我也發現,在同一些災區群眾交流中,每當我小心翼翼地同其談及親人的死別時,他們往往卻很豁達。“我們家只死了兩個人”、“我們家就死了一個”。

    他們的精神狀況表現出的“正常”,反而讓我覺得不正常。他們的那種平靜,讓我驚愕。

    起初我曾懷疑,是不是因為經常接受採訪,使得他們學會了心靈的自我保護。但後來我發現,即使一些在我之前,從未接受過採訪的人,也有類似的平靜。

    這種驚愕我已不止一次遇到。上一次是2007年在重慶秀山縣。鞭炮作坊爆炸後,古李樹村幾乎失去了自己的一代人。但是我到村裏之後,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們臉上的笑容、村里正常的氣氛讓人驚愕,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如果是的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同胞們擁有如此健康的心靈。

    朱銘清説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即,因為物質的長期困乏,一些貧困線以下的底層人,長期面臨、並且不斷解決著各種的“災難”,他們的內心,已經形成了很強大的自我保護。

    通俗地説,一個曾經眼看著自己舅母、舅舅被餓死,一個10多年來一直為生計奔波的人,在經歷新的死亡時,他很難再表現出更大的憂傷。苦難其實是一種藥,可以讓人變得堅強。

    孩子們為什麼會快樂?

    第一次撞見這個問題是在和記者Q交流時。Q説,他在採訪那些孤兒時發現,孩子們普遍表現出異常的樂觀。

    他舉例:5月19日全國默哀前,孩子們所在的帳篷裏,歡聲笑語不斷。但默哀後,孩子們開始呆呆地坐在那裏。

    Q説,孩子們懷疑,相對於大人們普遍表現出的嚴肅和傷感,他們自己內心的快樂,是不是錯了。

    我和Q在採訪中也發現,一些老師力圖讓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比如,如果有孩子還去打籃球,有老師會説,“都現在這樣子了,你們還有心情打籃球?”

    孩子們並不是沒有看到、或者説不知道他們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他們知道。許多孩子就是從同學的屍體旁爬出來的。

    那他們為什麼快樂?

    朱銘清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原因:

    第一:現代的兒童已經從電視、電影等中接觸到大量的血腥和死亡。

    第二:孩子們尚不理解,這些血腥和死亡對他們個人意味著什麼。小孩子喜歡變化,只要有變化他就會覺得快樂。

    第三:即使那些孩子知道血腥和死亡對他們個人意味著什麼,PTSD(創傷後應急障礙)的症狀也要在三個月到半年後,才會反映出來。

    畢飛宇小説《敘事》中提到,父母的災難,往往會成為兒女幼時美好的回憶。我猜畢飛宇或許有過類似的經驗。

    所以我也就理解了地震孤兒們現在的快樂,這種快樂可能是表象的,並且肯定是短暫的,但應當珍惜它。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