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心理救災:大災有大愛

CCTV.com  2008年05月27日 07:0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8級大地震,造成嚴重災害。截至5月19日下午,地震已經造成34073人死亡,其中,父母痛喪子女,孩子失去至親。

  地震當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立即行動起來,向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提交了抗震救災心理援助的政策性建議,緊急啟動心理學工作者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提供服務的“我要愛——心理援助行動”。

  5月14日,“心理援助行動”第一批專家組名單確定,中科院心理所王文忠副研究員和祝卓宏博士趕赴地震災區。他們肩負重要使命,要儘快與當地政府建立聯絡,就地了解各方面的心理需求,適當開展心理援助、培訓活動。其中王文忠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兒童健康促進的研究,具有豐富的心理諮詢和家庭治療經驗,祝卓宏博士長期從事心理創傷的研究和康復工作,並參加過“非典”等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心理干預工作。

  5月15日下午,第二批專家組也由該所張雨青老師帶隊,與4名組員隨同民政部工作組趕赴災區。同時,後方專家組隨時待命。

  ……

  5月19日,經過4天在災區第一線的初步調研,應本刊的要求,此次“‘我要愛’心理援助行動”組長、臨時黨支部書記王文忠向本刊發回了專家組在成都開展救助行動的工作日記。

  心理救助分隊在行動

  5月18日早晨8點,我們一行6人隨同中科院成都分院3位同志,成都電視臺以及科學時報3位記者,乘坐一輛中巴車前往災區綿陽市。大約2個小時後,救助分隊來到了綿陽市九洲體育館。館外到處是災民。地上鋪著棉被,睡著很多疲憊的難民。進到體育館內,地上已經鋪滿了被褥,上面或坐或臥著一千多名中小學生。據介紹,這些學生大都來自重災區北川縣各學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經被證實永遠失去了父母,成為了孤兒。

  在組織者的安排下,我們分成兩個組,一組三人(張雨青、祝卓宏、楊小冬)在主席臺上講演,其他三人在台下接受學生的諮詢。其中,祝卓宏運用了團體訓練中的方法,很好地調整了同學們的情緒,很多同學留下了淚水,疏導了內心的悲傷與恐懼情緒,初步樹立了積極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和信念。這次諮詢取得了良好的輔導效果。

  但身為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我們也明白,這時的效果並不能説明什麼。一般來説,災後心理輔導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應激階段,涵蓋了災難發生和之後很短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裏,生存是第一要務,受災群眾會進行自救、營救他人,並從災難中盡可能搶救財産。在這一階段,人們聯合起來對抗災難,樂觀地認為會很快回到災害之前的情況,心理問題並不明顯。

  災情發生後,我所廣大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紛紛主動請願,要求為抗震救災貢獻力量,領導小組對此深為感動。但抗震救災和災後心理康復是一項非常艱巨、耗時長久的工作,因此,所裏決定將陸續派專家前往災區,進行持續有效的救援工作。而我們此次心理援助行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為受災群眾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幫助受災群眾恢復自我調節能力,減少心理疾患的發生比例;同時,在受災地區建立災害心理干預基地,組織隊伍為災後重建提供持續心理援助,尤其是針對受災中心地區和附近地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兒、兒童及青少年,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恢復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午後,我們趕往重災區安縣,一路上房倒屋塌的震後慘景令人觸目驚心。一個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安縣駐軍某地,在一個很大的空場上已經樹起了數十頂藍色的帳篷。裏面已經入住了從重災區茶坪鎮轉來的數百名中小學生。然後,我們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到帳篷內和孩子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和諮詢。大家都從與孩子們的交談中獲得了很多,並儘自己的力量幫助這些孩子。

  特別是,鄭希耕還用自己的電話幫助兩個高中生震後第一次聯絡到了父母,知道了親人還活著,父母和孩子都十分激動。此外,他還在諮詢中,幫助這些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和夥伴關係。

  張雨青共訪談了三組學生,其中,一組是5個高中女生,一組是7個小學男生,還有一組比較特殊,是一位從茶坪鎮中學來的名叫李維剛的男老師,帶著20多名從該中學和另一所小學來的小學生。這些學生是在地震發生後,李老師從學校中搶救出來的,然後,這位老師帶著這些學生走了8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冒著山體滑坡的極大危險,被解放軍帶到了安全的地方。

  隨後,我們又到了能夠容納數萬人的綿陽市體育場。體育場中的整個足球場中蓋滿了大型帳篷,其中住滿了災民。由於這個安置點很大,顯得比較混亂。災民主要是以家庭為主居住。我們被安排在一個臺子中,對群眾進行了面對面的諮詢。祝卓宏還對有些諮詢災民進行了生物反饋訓練。

  張雨青共諮詢了5位災民。其中,這些災民最主要的焦慮是無法和親人取得聯絡,父母找不到子女,或找不到親友。還有一位接受訓練的老婆婆表現出對地震的嚴重恐懼心理:心慌、腿發軟、睡不著覺等。

  重要的發現

  在災後心理的應激階段,我們救助的主要手段是通過直接接觸等方式穩定恐慌情緒、緩解焦慮,並設定固定及流動心理輔導站,發放資料,對災民進行心理干預。對兒童、老年等特殊人群,進行群體心理干預。

  一般來説,災民心理的第二個階段是災後階段,一般是從災後幾天到幾週之內。在這一階段,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將凸顯出來,如果沒有伴隨相應的心理援助,災民馬上就會因為發現災難的損失和重建的困難,而感到強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災”與“物質救災”同步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救災效果。

  在大家的分頭行動中,通過信息匯總,我們發現,一些必要的“物質救災”往往能夠幫助災民重建心理堤壩。

  例如,專家組成員楊小冬通過幾天來的走訪發現,在災民得到初步安置以後,應著重加強對難民營的安全防護工作。目前,難民營裏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較少,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婦女、兒童,大多志願者也是女性,不可能對災民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而災民在基本生存保證以後,最急迫需要的就是安全保證。如果安全需要得不到滿足,災民甚至有一種對被救助的憎恨。因為地震的傷害是暫時的,而安全危險會時時存在。

  小冬同時發現,目前全國各地運往災區的物品大多是衣物、糖果、卡片、書籍等,送得很多,但缺乏一樣:手電筒。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手電筒,在缺電的帳篷裏,它能發揮極大的作用,不僅能夠照明,同時大的手電筒還是一個防身武器,為災民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全依賴。

  在這些天的走訪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少心理援助志願團體,他們往往由一些熱心但缺乏相關心理知識培訓的志願者組成,他們相信心理危機干預的力量,但缺少基本的技能,往往較為盲目地奔赴災區,但卻很難開展實際的救援工作。很多人在難民營裏發問卷,問題較為混亂,引不起災民的重視,對他們沒有絲毫幫助。還有很多支諮詢隊伍之間彼此沒有協調,互相衝突,像農貿市場的小販叫賣一樣。

  一支大學心理係組成了一個心理救助隊伍,已經在難民營裏呆了4天,但是連難民營負責人的面都沒有見到,很難開展工作。最後通過我們的工作人員才聯絡上了難民營負責人。

  這些狀況也提示了我們,在這個時刻,應加強心理援助志願者團體心理活動組織的建設,基本技術的培訓,並且,一定要先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絡,建立信任,才能更好地做工作。

  諮詢師李軍發現,在很多孩子的父母還沒有找到、生死未卜的情況下,進行純粹的心理干預有點早。而此時,信息支持是極為重要的救災手段,無助的孩子打通父母一個電話可以完全消除焦慮和創傷。如果災區的電話全部免費,可以促進情感交流,加強社會支持,消除負性情緒,避免創傷後應激障礙,勝過一萬名諮詢師!

  祝卓宏這次主要負責對受災兒童及孤兒進行集體干預,比如進行自主神經功能測試等,除了發現這種干預方式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幫助災民進行減壓外,他也發現,這樣的活動也讓隨行的災民安置負責人看到了心理干預的效果,消除了不必要的疑慮,更加主動配合。一些人還主動邀請我們去他們那裏建立基地,對受災兒童及孤兒進行心理干預。

  人都存在問題,不僅災民存在問題,非災民也存在問題。那些參加生命救助的救援者如士兵、官員,他們也需要心理救助,只是援助的層次有所不同,比如生存、安全、歸屬、尊重需要等。

  因此,和物質救災一樣,心理救災也需要一個恢復和重建的過程,這個階段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特大地震災害給人們心理造成的傷害往往是長期的。1996年唐山地震發生20週年時,唐山開灤精神衛生中心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遲性應激障礙,佔22.1%。

  而在恢復和重建階段,應該進行長期的心理跟蹤。為此,我們將開展1~3年的長期研究,對災後群眾的心理狀況進行持續跟蹤。

  而此次的救援行動也讓我們體會到一點:中國特色的災後心理干預也許就是要適應中國集體主義的人文經濟政治環境,以政府為主導,以媒體為渠道,以集體干預為主要形式,以各種社會支持(信息、物質、情感)為主要內容,而絕不能只是人——=人的片面援助。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8年6月上半月刊)

  災難過後,為心靈減震

  整理/呂娟

  災難發生之後,倖存者常常會因災難在未來數周內産生以下一些身心反應。每個人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要相信,所有這些在災難後出現的反應都是正常的,是人對於非正常的災難的正常反應,大多數人在災難過去數月之內這些反應都會自己緩解,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症狀包括:

  心理過度反應和身體不適

  恐懼和擔心很擔心地震會再發生;害怕自己或親人會受到傷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制自己。

  無助感覺得人們是多麼脆弱,不堪一擊;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感覺前途茫茫;覺得世界末日到來或一切轉眼成空。

  悲傷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大多數人會以大聲嚎哭或不斷啜泣來宣泄或舒解,少數人以麻木、冷漠、無表情來表達。

  內疚感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

  憤怒覺得上天怎麼可以對我這麼不公平;救災的動作怎麼那麼慢;別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理解自己的痛苦。

  強迫性的重復回憶一直想到逝去的親人,心裏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創傷事件的畫面在腦海中反復出現,一閉上眼就會看到最恐懼、最悲傷的畫面;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卻一次一次地失望;對死亡親人的懷念常有如針扎心般的感受。

  對於地震相關的聲音、圖像、氣味等感覺過敏、反應過度;感到沒有安全感,易焦慮;失眠,做噩夢,易從噩夢中驚醒。

  易疲倦;發抖或抽筋;呼吸困難,喉嚨及胸部感覺梗塞;子宮痙攣;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暈眩、頭昏眼花;月經失調;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

  怎樣幫助自己

  我們要保證睡眠與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鬆和鍛鍊的活動;保證基本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證;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人員表達。

  我們不要不要隱藏感覺,試著把情緒説出來,並且讓家人一同分擔悲痛;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忌諱,而逃避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痛苦,要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不要勉強自己和他人去遺忘痛苦,傷痛會停留一段時間,是正常的現象,更好的方式是與我們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擔痛苦。

  對於受災群眾的心理救援

  當災難剛剛發生時,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災難倖存者的基礎上——

  要説的話對於你所經歷的痛苦和危險,我感到很難過;你現在安全了(如果這個人確實是安全的);這不是你的錯;你的反應是遇到不尋常的事件時的正常反應;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每個有類似經歷的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的反應;看到/聽到/感受到/聞到這些一定很令人難過/痛苦;你現在的反應是正常的,你不會發瘋的;事情不可能一直是這樣的,它會好起來的,而你也會好起來的;你現在不應該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憤怒、憎恨、想報復等都可以,你要表達出來。

  不要説的話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你能搶出些東西算是幸運的了;你是幸運的,你還有別的孩子、親屬等;你還年輕,能夠繼續你的生活/能夠再找到另一個人;你愛的人在死的時候並沒有受太多痛苦;她/他現在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快樂了;在悲劇之外會有好事發生的;你會走出來的;不會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會有問題的;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時間會治療一切的創傷;你應該要回到你的生活繼續過下去。

  幫助者的自我保護

  地震和其他重大災難的救援者,常常會出現由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心理崩潰。

  如果你出現了以下徵兆:易疲勞,體能下降,由於身心極度疲勞,休息與睡眠的不足,易産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緊張等;心理方面,與他人交流不暢、情感遲鈍,失去對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因心力交瘁、精疲力盡而覺得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感到不夠安全;睡眠出現問題,做噩夢;集中注意力和決策困難;缺乏自製力,憤怒,缺乏耐心,與他人關繫緊張;失去信任感;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感到軟弱、內疚和羞恥,感到自己的問題與受災者相比微不足道;對於自己也需要接受幫助覺得尷尬、難堪;過分地為受害者悲傷、憂鬱等。

  為了更好地幫助地震災難的受害者,你應該確保獲得:休息,飲食,支持,表達。

  鞏固和完善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絡。

  同事間相互支持,適時地將你的感覺和救災的經驗與同事討論和分享(如果可能,每天找一個時間,救援人員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緒)。

  找到放鬆和娛樂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娛樂。

  定時定量的飲食,不管是不是有胃口。

  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如果可能儘量不去其他災難的現場)。

  注意休息(不要總和受害者或倖存者在一起,每天必須有救援者們單獨在一起的時間)。

  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考慮如何更好地談出你遇到的情況、你做的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與你的同伴相互鼓勵、打氣,相互肯定,絕不要相互指責。

  允許自己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並表達和疏泄出來。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