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震後如何進行心理“減災”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10: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僅奪去生命、摧毀房屋,對於生者的心靈也是一次重創。隨著災區救援工作的緊張進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教育中心總結出一些地震災害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對於災區倖存者、災區群眾以及災區外群眾進行心理“自救”“救人”、緩解恐慌情緒或有裨益。

  災難性事件易引發創傷後心理應激反應

  中國科大學生處副處長、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孔燕告訴記者,災難性事件引發的創傷後心理應激反應是普遍存在的,不僅災區有,災區之外的人們也可能出現。

  據介紹,心理應激反應是人的身體對各種緊張刺激産生的適應性反應。水災、地震、空難、疾病暴發等突如其來的災難事件發生時,個體所處的緊急狀態會表現出情緒、認知、行為活動等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出現各種輕重不一的軀體症狀,也可加重或誘發原有疾病,嚴重時産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

  “首先,災難性事件的突發性、震撼性可引起當事人明顯的心理痛苦,無論是心理素質多麼好的人,都會悲痛、恐懼和絕望。其次,當巨大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人即使沒有經歷災害現場,但如果有親人或朋友遇到危難,也會相應産生焦慮、恐懼、驚慌等創傷後應激反應。”孔燕説。

  此外,災區之外的普通群眾也會因為牽掛以及對災害的不確定性而産生焦慮、恐慌。“拿我自己來説,剛聽説地震消息,我自己也很緊張。而且在網上、電視裏看到的災區畫面、圖像、視頻越多,會更恐懼。”孔燕説。

  心理應激反應是正常生活經歷非疾病

  孔燕指出,突發事件的威脅性、緊迫性、震撼性和後果不確定性,是造成個體心理應激的根本原因。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由於處理心理應激的方法不同,後果也不同。

  “對於大部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來説,應激反應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極端的影響。”孔燕表示,“但是,少數人的創傷狀態會滲透進其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僅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産生嚴重的影響,導致廣泛的精神痛苦,同時影響工作與人際交往,可持續數年甚至延續終生,致使生活質量下降。如果能及時對整個受災群體和高危人群進行心理社會干預,就能減輕災後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避免心理痛苦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促進災害事件後的適應和心理康復。”

  孔燕指出,在科大,來自四川和重慶的本科生、研究生總計有800人左右,真正來自重災區的人並不多。“創傷後應激干預、心理輔導是幫助當事人及時緩解恐慌情緒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對普通人來説,掌握適當的心理知識對於安慰災害當事人以及自我情緒調節也是有益的。”

  心理危機干預時間和對象

  據介紹,危機干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採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很多研究和實例證明,在發生災難性突發事件時,心理干預可起到緩解痛苦、調節情緒、塑造社會認知、調整社會關係、整合人際系統等作用。有效的危機干預

  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並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現代意義的心理干預,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結合,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尊重。

  據孔燕介紹,心理危機干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後的數個小時、數天,或是數星期。而災難後需要心理干預的人群,既有受害者、倖存者、目擊者和死難者的家屬、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員、消防人員、警察、應急服務人員、志願人員。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