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災後壓抑情緒應及時疏導

——訪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樊富珉

CCTV.com  2008年05月22日 09: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全國上下積極抗震救災。記者採訪了剛從重慶培訓將奔赴地震災區進行心理援助的專業人員歸來的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樊富珉。

  記者:災難發生後人們一般會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反應,我們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樊富珉:在經歷重大災難時,人們所受到的嚴重傷害既有身體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而身體上的創傷也會帶來心靈上的震驚。如果能夠在身體康復的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援助、輔導,有利於受災群眾面對和化解災難帶來的痛苦,重新積極投入生活,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

  專業的心理援助首先是幫助災區群眾穩定情緒,給予關懷、理解、陪伴和支持,使他們有機會宣泄負面的情緒,使他們不感到孤單,讓他們看到有人與他們一起承受痛苦。

  災害發生後,倖存的人會出現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如擔心災害再次發生,害怕剩下自己一個人,害怕家人受到傷害。有些人會産生憤怒的情緒,因災區情況複雜,有的地方救援人員難以迅速到達,認為無人關心自己。有些人會感到命運不公平,但更多的是感到傷心、悲哀、無助、茫然。一些生還的教師會十分內疚,自責為什麼沒能救出更多的孩子等。經歷災難後身體上也會出現一些反應,如做惡夢、睡不著、見到現場慘狀會噁心。這些都是非正常狀態下的正常反應。

  記者:地震後不同年齡的人心理反應會不會有所不同?

  樊富珉:是的。處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經歷災害後産生的心理反應有所不同,學齡前兒童可能會出現與父母寸步不離、害怕黑夜、吃不下飯、尿床等身體反應。小學生在家或在學校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因恐懼而不願出門、不願上學等逃避行為。

  在災區,不同群體所受的心理創傷不同,引起的反應也不同,心理救助工作應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給予有針對性的幫助。對年齡較大的孩子最好採用團體輔導,讓他們表達出災害後的心理反應,接受自己出現的症狀,面對現實,重新建立起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記者:如果對經歷災難的人不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會怎樣?

  樊富珉:如果災後不對壓抑的情緒加以處理,有可能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典型的表現一是會經常在腦海中反復浮現當時的情景;時常做惡夢;當時的感覺常常突然涌上心頭;容易觸景傷情,而且情緒非常激動。二是會設法避開一切與該次打擊有關的思想、感情、活動或場合,對周圍事物感到麻木。有些人會否認自己有受創的感覺,也可能漸漸感到無助和失去控制感。還有就是長期有以下的症狀,如失眠、煩躁、易怒、注意力渙散、高度警覺、容易受驚並且反應劇烈;接觸到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會産生各種生理反應,如頭暈、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色發白等。如果這些反應持續6個月以上,並明顯影響了個人的正常生活,就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精神科醫生、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的幫助。

  一般災難發生3個月後,心理問題會逐漸凸顯,半年及更長時間後,受災人群的自殺率會上升。這次地震中小學校舍大量倒塌,師生遇難、受傷,被救生還者不在少數,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家長,對他們心靈創傷的干預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可以説,心理上的重建比物質上的重建難度更大。

  《中國教育報》2008年5月18日第3版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