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昔日青城山

 

CCTV.com  2008年06月12日 19: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財富時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古稱丈人山,連峰起伏,蔚然深秀。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為川中名山。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四季常青,群峰環抱,儼然如城,故名青城山。自古就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譽。青城山分前山和後山,前山文物古跡眾多,古建處處;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園。

  青城山屬道教名山, 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後稱張天師)曾在此修煉,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宮觀,遍佈其間,由下而上,建福宮、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令人目不暇接。建福宮是遊山的起點,始建於晉代,原址在青城天國山中,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遷於今址。南宋時朝庭賜名“會慶建福宮”,簡稱“建福宮”。今建福宮係清代重建,現存二殿三院,還有長達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長聯。距建福宮一千米處有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四面蒼岩壁立,雲霧繚繞,古木蔥蘢,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名“天然圖畫”。

  青城山上最著名的重要道觀建築群是上清宮和天師洞。上清宮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重建,山岩上有清代黃雲鶴“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內存有木刻的老子《道德經》,殿右側南樓前有鴛鴦井,傳為五代前蜀時期所鑿,井旁刻有張大千手書“鴛鴦井”三個大字。宮右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數尺,晶瑩清澈,不竭不溢,傳説是仙女麻姑浴丹處,故名“麻姑池”。宮後最高處建有“呼應亭”,登高一呼,群山相應,可觀日出、雲海、聖燈三大景觀。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公元605至618年),現存殿宇建於清末,海拔高度1000米,三面環山,前方白雲谷視野開闊。古觀靠山處有一洞窟,傳説是張陵天師結茅居住過的地方,故名“天師洞”。天師洞的內山門,與三清大殿、黃帝殿佈置在中軸線上,圍繞三清大殿的層層樓堂,共分為10個天井,均有曲折迴環的外廊連通,曲徑通幽。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前檐排列6根大石柱,採用高1.2米精工雕刻的石獅作柱礎,在莊重威嚴之中又富於玲瑰意趣。天師洞存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珍寶。

  青城山地質構造複雜,奇峰疊嶂,幽谷深潭,古洞蒼岩,縱橫其間。這裡屬中亞熱帶四川盆地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雨量多,濕度大,常為雲霧籠罩,滿山林木蔥蘢,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資源豐富,觀果、觀葉植物繁多,盛産野生藥材,在追求質樸、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這樣的自然環境無疑是一處洞天福地。這裡的道觀亭閣多藏于綠蔭叢林之中,或隱或現,意境極為幽深。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亞凱恩斯(Cairns)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全會上,青城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責編:劉瓊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