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面臨的挑戰

 

CCTV.com  2008年06月12日 17:2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烏 丙 安

  從新世紀之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宣言》發佈,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正式生效,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一直在極度艱難的情勢下進行。《公約》指出:“承認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進程在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的同時,也與不容忍現象一樣,使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在缺乏保護資源的情況下,這種威脅尤為嚴重。”這個明確的判斷警告人們:不要把全球化和社會轉型看成是百分之百的“現代文明”,應當看清楚在現代化文明的進程中,同時還伴隨著“現代野蠻”的嚴重破壞與威脅。

  第一,必須認清全球化野蠻破壞的另一面。作為世界性的國際準則,應該激勵各民族、各國的各種文化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對話,而不應該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助長某一種文化支配其他文化。任何企圖把經濟全球化直接導入文化“一體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嚴重破壞。

  然而,形勢不容樂觀,正如《宣言》特別指出的:“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換所存在的失衡現象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一種威脅。”這種現實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威脅更加嚴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文化的趨同現象越來越成為突出的問題。美國的現代文化産品幾乎“佔領”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美國文化中赤裸裸的暴力、色情、變態、魔幻等等醜惡傾向,有明顯破壞文化多樣性的嫌疑。美國文化壟斷國際市場的霸氣,以及包括文化發展在內的“一切向錢看”的傾向,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批評。文化自由化氾濫的惡果已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顯示出來,最富最強的大國文化正在主宰這個本來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世界,窮國弱國或不發達地區的文化面臨著迅速消失的可怕災難。強大的文化産品自由化貿易的氾濫,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使得保護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變得更加困難;與此同時,民族文化傳人群體的藝術傳承活動,也正受到全球化市場規則的威脅。

  怎樣保護併發展本民族文化,對於不得不接受全球化的許多民族來説,已經是一個兩難的尖銳問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反傳統文化的所謂“全球文化一體化”取向十分流行。目前,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有識之士和有代表性的學者,因為擔心發生全球性的“文化危機”,紛紛表示強烈反對文化領域的全球一體化。強烈呼籲文化多樣性需要各民族全力維護,但是,如何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如何保護一部分日益“邊緣化”的民族語言、文化和藝術,目前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案。

  第二,文化多樣性危機並未引起廣泛關注。一段時間以來,各國媒體對生物多樣性危機大加報道,並強烈呼籲人們起來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但是,人類同樣面臨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危機,而這種危機遠沒有生物多樣性危機那樣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其實,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生物多樣性。如果文化的多樣性受損,積累了數萬年的人類文化和精神世界就將受到威脅。我們已經知道,上個世紀70年代還在全世界通用著8000種語言,可是僅僅過了20多年就減少了2000多種。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處於弱勢的少數民族語言正在迅速滅絕。由於全球網絡通用語言的普及,口頭語言滅亡的速度還在加快。眾所週知,民族口頭語言的滅亡意味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減少,在語言丟失的同時,原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也必然隨之喪失。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少數民族在“現代野蠻”的摧殘下,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與生俱來的母語和本土文化,被迫捲入到可怕的全球化的洶湧潮流中。

  文化是人類的第一財富,各民族多樣的文化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背景下,文化分為強勢和弱勢,在注重強勢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弱勢文化的發展。

  第三,我國文化多樣性的現狀令人擔憂。文化多樣性有兩個層面:一是全球層面的文化多樣性;二是一個國家內部層面的文化多樣性。在我國也存在著文化相對的兩重性。一方面是面對全球,在現代西方文化輸入的強大衝擊下,以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相對處於被動守勢的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在國內傳統的文化領域中,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一直處於邊緣的弱勢地位。

  面對這種兩重性,有學者提出,要在經濟全球化前提下發展中國獨特的“民族主體文化”,同時吸收優秀的外國文化。但是,關於中國“民族主體文化”的內涵,還缺少全面深入的討論,在他們已經做出的闡釋中,明確指的是漢族的精英文化藝術,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戲曲、古代建築等等。漢族的民間文化藝術和55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遺産,也就是56個民族民間的繪畫藝術、民間音樂、民間戲曲、民居建築等並不在“民族主體文化”之中。在文化實踐中,少數民族的傳統藝術門類得不到強有力的扶植,有的甚至瀕臨失傳的絕境。一方面歷史上大漢族主義遺留下來的人為同化政策和觀念,在許多民族地區和文化領域還很有市場;另一方面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幹部對本民族的文化遺産也並未表現出應有的關注和尊重。特別是對我國境內的跨國民族傳統文化遺産的認定和保護,在認識上和保護政策上還存在著許多含混不清的問題。所有這些都成為保護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遺産的障礙和阻力。

  國際國內許多科學家經過考察,一致認為:分佈在中國周邊的少數民族集居的廣大地區,幾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集中蘊藏的地區,目前當地環境與貧困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十分脆弱;當地政府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及扶貧等項目中,還沒有充分考慮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國際準則,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對於重大保護項目、政策實施環境及對文化影響評估與監測的制度;目前還沒有設立培訓與教育的合作機構,沒有專門培養跨學科的文化多樣性保護人才;時至今日還沒能編制、頒布比較完善的有關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藝術遺産保護名錄;關於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宣傳與公眾意識建設缺乏力度,讓全社會認識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密切關係及其重要性,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價值的呼聲十分微弱;關於文化多樣性保護的經濟決策與法律研究還有待加強。

  第四,我國文化遺産保護面臨挑戰。近些年來,一些地區在城市改造、房地産開發、日常生活的時尚追求等方面尤其崇洋媚外,摒棄傳統。例如,在一些地區,傳統農耕古村落的大拆大毀全面改造的農村“城市化”運動、或叫做“拆土樓、改洋樓、建超市”的大開發已經在大轟大嗡中搶灘登陸了。一些基層農村幹部和鄉鎮官員已經做好了全面毀改中國式故鄉家園的準備,許許多多古老的文化遺産,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連同它們的文化根基,都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洗劫。

  大量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密切相關的民間文物,在利益驅動下,迅速流失。不法文物販子和走私掮客與境外商人相勾結,利用我國法律的空白,用大規模集裝箱運輸的方式,堂而皇之地經過海關流向境外,甚至有的還聲言要在外國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有一些所謂的有識之士還大加讚揚地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關文物流向外國,不但不是壞事,相反應當看作是好事。那些文物流落到外國人手裏,比在我們國家保護得更好。”等等類似的説法,無法理解。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的文化主權觀念,如此淡薄和冷漠,不能不令人深刻反思。

  總之,“現代野蠻”在當今的全球化進程中,一直是以“現代文明”的誘人面孔展現在我國人民生活的所有角落中,無時不在破壞著我們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覺,要把全面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的問題,提高到相關部門議事日程上來,儘快拿出對策,加以解決。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責編:劉瓊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