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元投資的經濟刺激政策已實施數月,從一季度經濟運行和信貸數據來看,儘管經濟運行已經出現積極變化,但是形勢仍不容樂觀。信貸的快速增長,有助於企業儘快恢復生産,促進經濟週期的調整,但中小企業的困難並未得到徹底緩解。如果中小企業的融資得不到緩解,短期內經濟復蘇的希望將很渺茫。
一季度數據顯示,中長期貸款佔據了主導地位,表明大部分新增貸款流入了投資週期較長的基建等政府投資領域,這反映出以政府投資拉動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仍將保持高位,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在增強。但是據有關方面的數字顯示,目前我國信貸投放並未完全覆蓋中小企業、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融資難似乎在加劇。
事實上,銀監會近年來一直在倡導向中小企業融資,積極引導商業銀行採取多種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時期發揮吸納就業和刺激內需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近年來,不僅推出了中小企業貸款的“六項機制”,今年還特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實際探索建立多種形式、靈活有效的小企業服務專營機構。在信貸管理上,明確提出確保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企業貸款的增長速度不能低於整個銀行業的貸款平均增長速度的量化要求,並對小企業貸款的增長實行單獨考核。但是,緣何在多方鼓勵之下,一季度4.58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落實到中小企業身上的卻不是足夠多呢?
是何原因讓銀行回避中小企業貸款?其實答案並不複雜。其中,當然與風險意識相關,但也與銀行圖省事不願花大力氣調研有關。同樣是信貸投放,花費同樣多的時間與精力,做一單大企業貸款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遠遠超出中小企業的數倍。無怪乎採訪中每遇記者的提問,數位銀行人士的回答都是一個聲音:小企業貸款成本高,經營效益也比不上政府、國有企業的大項目。
在此輪對經濟的刺激計劃中,政府投資成為主力,信貸資金在投放中顯然傾向於流向有政府背景的項目,而對中小企業支持不夠。然而,在危機中,迫切需要救助、最需要資金的恰是那些在生存線上掙扎的中小企業。我國是一個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沿海一帶地區,外向型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的掃蕩下,正經歷著一場越來越殘酷的生存考驗。
數據顯示,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中小企業為我國勞動力提供75%就業崗位。如果聽任這些企業垮下去,目前信貸拉動所帶來的經濟暖意將不可能持續,經濟的全面復蘇也將難以實現。因此,在當下,應該從戰略角度考慮推動中小企業融資。
作為銀行的監管部門,銀監會一直在努力推動中小企業融資。在最近劉明康主席到安徽的調研中,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依然是他的關心所在。在調研期間,他多次向在場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負責人詢問信貸投放中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問題,可以做什麼樣的改進?也頻頻關切地向在場的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們詢問:産品的銷路如何?有沒有資金上的困難?
由於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為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在融資渠道不健全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只好求助於金融的灰色地帶,飲鴆止渴,這勢必産生更多的隱患。銀監會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關切,意味著在監管部門有可能通過出臺更強有力的政策加快信貸對中小企業的覆蓋。但是扶持中小企業,攻克這一難題,遠非銀行業一家可以獨立承擔,它還需要更多部委的協調和配合。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將會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因此,為了實現保增長的目標,扶持中小企業已經刻不容緩。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