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南海驚夢——“南海I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

CCTV.com  2008年05月08日 15: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  水下考古是指對水下古代遺存的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水下考古學是一門邊緣學科,需要諸多相關學科的技術支持,如海洋勘探技術、潛水工程技術等等。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
專題:南海一號宋代沉船遺址前期科考成果展

  水下考古是指對水下古代遺存的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水下考古學是一門邊緣學科,需要諸多相關學科的技術支持,如海洋勘探技術、潛水工程技術等等。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6年4-5月英國人米歇爾•哈徹(Michel•Harcher)在南中國海域盜掘大批中國清康熙年間青花瓷器等珍貴文物後,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大肆拍賣,拍賣總價值約2000萬美元。此事引起國際考古學、博物館學界的強烈不滿並引起中國政府及文物部門的關注。1986年9月,國家毅然決定發展水下考古事業。198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決定開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由國家文物局&&,成立了有交通部、國家科委、國家海洋局、總參、海軍、外交部等單位參加的“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委託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承擔了這項國家任務,為此設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在國家文物局領導下,負責全國的水下考古的業務工作,組織實施水下考古調查發掘項目。

  1989年至2007年先後舉辦四期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共培訓了55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根據國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組織全國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在中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先後開展了多項水下文化遺産的調查、發掘工作,填補了我國的學科空白。

  1987年8月,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打撈公司合作在廣東南海川山群島附近搜尋一艘外國沉船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條古代沉船,當即打撈出水了一批文物,計有瓷器、銅器、錫器、鎏金器、鐵器、銀鋌等共247件。經文物專家鑒定,這些瓷器主要是宋元時期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出品的珍貴文物。考古界認為,這一發現應是與中國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對它進行水下考古勘察和發掘,將為研究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國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1989-2000年期間,在進行“南海I號”前期水下調查工作時,曾得到日本國水中考古學研究所和香港“中國水下考古探索研究會”的支持與幫助。

  鋻於當時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剛剛起步,沒有進行大規模水下考古的實際經驗,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8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國水中考古學研究所簽訂了合作進行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的意向書,成立了“中日聯合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擔任會長,日本考古學會會長江上波夫擔任副會長。1989年11月,組成了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為隊長,日本國水中考古學研究所所長田邊昭三為副隊長的“中國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調查隊”,並將該沉船命名為“南海I號”。由於調查時間選擇在東北季風期,現場風浪大,水下能見度極差,僅發現瓷器殘片。經與1987年出水文物相對比,可以肯定是“南海I號”沉船上的遺物,由此確定沉船遺址的大致方位。其後由於種種原因,中日合作未能繼續進行。

  1999年我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應香港政府邀請赴港參加竹篙灣水下文物調查,工作期間結交了陳來發等一批香港潛水人士,他們對國家水下考古事業非常關注,願意贊助一個國內水下考古的發掘項目,我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向他們全力推薦“南海I號”沉船的調查。經多次協商,2000年他們成立了香港“中國水下考古探索研究會”並以研究會的名義贊助120萬元人民幣,中斷多年的“南海I號”沉船發掘工作重新得以繼續開展。

  2001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抽調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成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隊。中國歷史博物館為此項目配套項目經費30萬元。在本次調查中使用了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差分GPS等先進科技手段,水下考古專業人員首次在水下探摸到了沉船遺址上散落的凝結物與文物標本,並將其做了精確的定位。同年10月,考古隊對“南海I號”的位置進行了復查,再次探摸到大量瓷片,遺址的重新發現得到了確認。

  2002年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上報的“十五”期間事業發展規劃獲得財政部批准,為繼續開展“南海I號”沉船遺址大規模調查工作提供了經費保障,2002年至2004年先後提供項目經費近1300萬元,使“南海I號”沉船遺址大規模調查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2001年對“南海I號”沉船遺址準確定位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抽調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成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隊,水下考古隊于2002年3—5月、6—7月,2003年4—6月,2004年4—6月進行了4次大規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試掘工作。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探摸工作的重點是全面了解和掌握沉船的規模、堆積情況和保存狀況,為下一步編制發掘、打撈和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水下考古隊在水下工程和職業潛水技術人員的協作下,進行了清淤抽泥、水下測量、記錄、水下攝像,採集散落文物、小面積試掘等多項工作,獲得了寶貴的原始資料和文物標本。同時採取物探工作與水下作業並重的方針,使用旁側聲納、淺地層剖面儀對遺址實施反復多次地掃測,取得了一批科學數據。總之,前後6次調查探摸工作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使我們對遺址具有了比較全面和清楚的認識。

  1、主尺度:長約24米;寬10米;船艏寬 3.8米

  型深約3.0米;埋藏深度約5米;沉船朝向為方位角240

  2、船體材料:調查工作中採集了少量船板標本,這些標本可能部分來自船甲板,部分來自隔艙板,還有一些可能是屬於船舷板。由於船板所在位置和造船時選材不同,其強度差別極大,有的還具有一定的強度,有的則已腐朽不堪。(船體各部位根據受力不同採用硬度不同的木材,如龍骨、船肋選用硬質木料,船幹舷、隔艙板等用較松的木料。)

  3、保存狀況:沉船遺址海域水深22-24米,海底底質表層為淤泥,底層為淤泥質土。平均埋藏深度約1米左右。從整體上觀察,木質船體結構受到比較嚴重地破壞及腐蝕,水線以上甲板部分(上層建築)已不復存在,甲板下的隔艙、船體支撐結構保存尚可;而船的艏艉部分破壞最為嚴重。

  (1)艏、艉可能因自然及人為原因損毀,船艏位置存在有2—3米高、長寬3—5米的巨大的水下凝結物;未發現艉樓,只留有大堆凝結物,露出海底約1-2米; 1987年發現該沉船時船艉曾被抓鬥抓過。

  (2)船體中部保存尚可,最明顯部位的是幹舷,基本上與抽泥抽出的探溝連續分佈。揭露出的舷板以右舷部位最長,長度約為22米,但靠近船艏部位有塌陷。船舷內發現有數條隔艙板。在沉船的東北部近船頭方向,探摸到一塊巨大的整木,其橫截面為圓角方形,邊寬(直徑)最少在50厘米以上,走向與舷板垂直,推測應該是主桅桿的底座。此外還可以摸到邊長約30厘米主龍骨和與其垂直平放的船肋等構件。

  (3)未發現主甲板結構,在調查區域發現有三道橫艙壁,間隔約1米。

  (4)沉態:船體未見傾覆,基本平臥于海底上,右舷略側傾,船艏略下沉。

  (5)船底:未揭露。但考慮到沉船的沉態,底部深埋在淤泥之中,推測其保存狀況應較好。

  4、文物及分佈

  2002年為摸清沉船遺址文物分佈情況,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木質船體,出水的完整和可復原器物總計4500余件。文物主要以瓷器為主,此外還包含有金器、銀器、錫器、鐵器、銅錢、漆器、動物骨骼、植物果實等豐富品種。

  (1)瓷器有白瓷、青瓷、青白瓷、黑瓷、鉛綠釉陶和醬黑釉陶等,器類以各種型式的碗、盤、罐、盒、瓶、壺為主。這批陶瓷器分別來自我國宋代南方地區著名窯係—景德鎮青白瓷係、龍泉青瓷係、和福建地區與外銷瓷密切相關的諸多窯口。經專家鑒定這些瓷器基本上屬於南宋時期;這些瓷器在燒制好後隨即作為銷售商品被運送到船上故此完全看不到使用的痕跡,同時非常幸運的是沉船船體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被掩埋,隔絕了器物本身被海水沖刷,所以有相當數量的瓷器保存完整且釉面光亮如新。

  (2)其他文物

  -金飾品,如鑲嵌珍珠的金戒指。

  -銀鋌。

  -銅錢,出水近萬枚,最早的為東漢的“貨泉”,最晚的年號是南宋的“紹興元寶”,其絕大部分是北宋各年號的銅錢。

  -鐵器 鐵鍋等,均包含在凝結物內。

  此外還有一些銅手鐲、漆器殘片等。

  (3)分佈情況

  大部分瓷器埋藏在船舷內的船艙中,碼放整齊。

  金飾、銅錢等小件文物主要是在船艉區域。

  船體之上迭壓著大量大小不等的凝結物,從船頭到船尾均有大範圍分佈,船舯部位在左右幹舷外有較大的凝結物,船舷內部的凝結物稍小且打破船體層位。

  5、周圍堆積

  探摸結果表明,遺址堆積的分佈範圍較大。在船舷外側發現了大量散落的完整器物及殘存的桅桿、船板等。凝結物散落的範圍更大,目前發現的最遠的分佈距遺址有30余米遠。

  6、數據收集

  完成海底淤泥採樣;船體標本的樹種鑒定和強度分析;工作海域的風向、涌浪、海流,以及沉船地點的回淤速度等。完成分層流速流向的數據採集工作,採集的水流層位是7米、14米、21米,分別代表了該海域的上層、中層、底層洋流的流速和流向。

  2005年在“搶救為主,保護第一”的原則指導下,通過總結發掘經驗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細緻研究論證,確立了“整體發掘、異地保護”的發掘方案並上報國家文物局進行專家論證。2006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廣東省文化廳、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共同上報的“南海I號”沉船遺址整體打撈方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1:30左右,在半潛駁船排出近6000噸海水後,“南海一號” 沉箱被半潛駁船上一個面積約540平米的巨大托盤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對沉箱進行進一步加固後,起吊的32根鋼纜將在22日下午開始拆卸,隨後,半潛駁船在拖輪的帶動下將“南海一號”沉箱運往“水晶宮”博物館保管。

責編:程振宏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