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發掘南海Ⅰ號是考古而非表演

 

CCTV.com  2008年05月07日 11: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內容速覽]  新華網廣州12月22日電南宋沉船南海Ⅰ號于20年前被發現,出於各種原因始終讓它靜臥海底,未加過分擾動。它不僅要適應廣東耗資1.6億元建造的水晶宮,更要把自身的命運託付給尚無確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捲入勢利的利益考量。

  新華網廣州12月22日電南宋沉船南海Ⅰ號于20年前被發現,出於各種原因始終讓它靜臥海底,未加過分擾動。在沉沒800多年後的今天,它終於被整體“托出”海面。滋味難辨的是,昨日舉辦的新聞發佈會儼然成了旅遊推介會,旅遊局長唱主角,給記者的資料有不少是推介旅遊的。沉船歷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變。它不僅要適應廣東耗資1.6億元建造的水晶宮,更要把自身的命運託付給尚無確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捲入勢利的利益考量。

  歷經許多年的探測,南海Ⅰ號的某些特徵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體的尺寸、貨物主要以瓷器鐵器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結構完好,等等。進而,建立在這些特徵之上的意義也被創造出來並一再重申,比如能夠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貢獻珍貴實物、可以充實航海史和貿易史等。在這些不無道理的演繹下,南海Ⅰ號早已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發掘南海Ⅰ號行動隨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然而,南海Ⅰ號的眾多謎團和不確定因素仍舊存在,這讓沉船現今的格局禍福參半。隨著它被打撈出水,懸疑和擔憂顯得更加緊迫。到目前為止,南海Ⅰ號內部艙位的細節資料依舊不為人知,約莫估算的6萬件瓷器儘管價值不菲,可並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此外,相較于零星發掘,眼下採取的整體發掘模式固然有不可比擬的優點,但風險同樣存在。一旦離開原先的環境,沉船面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又會給考古帶來怎樣的影響?潛在的風險緊隨南海Ⅰ號浮出水面。

  南海Ⅰ號的首要價值理應是考古價值,而決定這一價值大小的是古船的原初面貌。假若南海Ⅰ號的新環境不幸改變了沉船的歷史面貌,其學術價值無疑會大打折扣。水下考古在我國是新型學科,其技術力量與發掘實踐密切相關。文保能力的進步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文物為代價的。南海Ⅰ號上早期出水的瓷器發生破損即為佐證。

  從考古學意義上講,真正的發掘挑戰恰恰在出水的瞬間開始形成,或者説從海上絲綢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的那天算起。這自然就牽涉到兩種變量,關係考古界和政府意願兩個方面。廣東考古學界對南海Ⅰ號抱有冷靜的專業態度,這從不惜耽擱20年、反復論證方案等做法上可見一斑。可是,面對被秘密層層包裹著的沉船,具體問題強烈凸現,專業人士有無能力完美掌控這一珍貴資源不得不存疑。

  技術不僅僅是唯一的障礙。移入水晶宮的南海Ⅰ號後續發掘或會持續十年甚至更久。如此漫長的考古時期事實上與政府對沉船的開發籌劃有衝突。早在數年前,陽江乃至廣東就將南海Ⅰ號作為旅遊新項目加以推介。考慮到南海Ⅰ號的文化效應、政府對考古發掘的鉅額投資,如此籌措也具充足的正當性。南海Ⅰ號的考古研究和發掘大面積鋪開後,其耗費也需豐厚的資金作為後盾。但如果對經濟價值的追求受限于考古節奏,財政撥款對南海Ⅰ號的支持動力還能持久嗎?如果地方要求發掘工作服從盈利計劃,會否加重沉船困境、削弱考古的本初內涵?

  記得今年年中時,關於南海Ⅰ號“沉船寶藏超千億美金”、“價值可與兵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辭喧嘩,不僅引起國內輿論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齊聲責備與譏諷。對沉船誇張的定位既顯示了唯經濟論的宣介心態,也多少暴露了嶺南文化資源不夠自信的心理。實事求是地説,對南海Ⅰ號考古價值的評估剛開始,早早就圈定那麼多宏大的意義不免草率。無論南海Ⅰ號的全部價值有多高,仍倚賴於對它富有成效的發掘。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其考古價值,取決於在接下來的進程中能否排除技術風險、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歷史原貌。

  將其帶進水晶宮的新天地,只是人為接續了南海Ⅰ號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寫嶺南的文化史,則需艱巨、細緻的科學探尋。在此之前,虛于文保經費的跟進、專于所謂旅遊亮點建設,恐怕已失掉平常心。無論如何,南海Ⅰ號目前仍是橫亙在考古界面前的複雜命題,它彌足珍貴而不可再生,科學精神始終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態或培養看客的心態都應該收斂或節制,畢竟這是考古而非表演。(完)

責編:金文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