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逼死了崔真實?
1月6日,博聯社總裁馬曉霖、北大法學院教授楊延超、清華大學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孫虹鋼、電影導演文化評論人江小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知識産權研究中心副主任譚華霖博士作為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經濟與法》春節特別節目的特邀嘉賓,出現在經濟與法辯辯辯的節目錄製現場。本期的話題是——互聯網該不該實行“實名制”。
韓國女星崔真實自殺事件引起各界關注,並認為是網絡謠言間接逼死崔真實,韓國政府和執政黨正積極著手修訂嚴懲網絡不實留言的法律,被稱為“崔真實法”。意圖是通過立法實名上網,以杜絕類似悲劇發生。而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裏,有關實行網絡實名制的話題也再度火爆,實名上網是否真能杜絕網絡暴力?可行性到底有多少?
真亦假時假亦真
網絡是否應該實行實名制?對於這個問題,相信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觀點。而要討論網絡實名,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網絡到底是真實還是虛擬的?
認為網絡是真實的馬曉霖虛表示,虛擬對網絡是沒有價值的。他主張通過博客把自己推出一個小我之外的天地,跟廣大的更大的世界的其他人來交流,推廣自己品牌,“如果你把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世界的話,你做這些努力我覺得是遊戲,沒有意義。”而站在同一戰線上的譚華霖則認為,網絡是現實生活在虛擬空間中的一個延伸,更多情況下我們接觸網絡實際上作為一個旁觀者。
坐鎮反方的嘉賓江小魚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他覺得現實和網絡之間關係有點象莊子和那只著名蝴蝶,有時候莊子跟蝴蝶很難判斷誰是真實的還是誰是虛擬的,如果從蝴蝶角度看,莊子就是虛擬的東西,而莊子看蝴蝶可能也是虛擬,而且真實虛擬中間是自換的。
水可載舟亦能負舟
現如今,網絡不僅僅是一種方便的通訊工具,更不是簡簡單單的遊戲機,很多時候,網絡也越來越多的成為了網民們民意表達的一個平臺。然而,在人們群情激昂的表達所謂“民意”的時候,你可曾想過會有一些無辜的受害者成為網絡謠言的犧牲品。
在這場情理與法理的辯論中,馬曉霖強調了“民意”力量的重要性,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水可載舟亦能負舟,民意的力量是不能輕易通過互聯網,尤其受到個人或一小部分人來調動的。因為民意本身不能代表法律,不能作為真善美的化身去討伐假醜惡。同時,馬曉霖還義正言辭的表示:“崔真實以她年輕的生命,以她青春的斷送,告訴大家,她是死於網絡謠言,死於虛擬情況下對人家不負責的人生攻擊。”
反方的喻國明也不甘示弱,表達了對崔真實事件不同的見解。他引證中國三十年代同樣死於人言可畏的阮玲玉,反駁對方“崔真實被網民逼死”的説法,認為謠言與網絡無關,更與網絡實名制無關。
水至清則無魚
鋻於類似崔真實自殺、網絡人肉搜索事件的反復上演,網絡犯罪案件的不斷增多,不少人提出了對網絡實名採取立法的手段。這一方案的提出,獲得的褒貶不一,場上的嘉賓也同樣有著不同的看法。
其中,馬曉霖就堅持認為網絡實名是大勢所趨,他直言,韓國走過的路我們一定會走,韓國繞過的彎路我們儘量少去繞。當然,反對的呼聲也是不絕於耳。譚華霖就明確表示,互聯網的到來並沒有改變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法律在互聯網上都是要去實施的,所謂的網絡實名制立法在現在的整個的法制環境下,實際上是不需要的。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江小魚,他認為水至清則無魚,正如每個人都認得回家的路,網絡可能更多需要的是網民自律。
對此,以觀察團身份出現在節目現場的韓國前國會議員鄭清來對現在的網絡實名制做出了形象的比喻,他説,要抓池裏的幾條魚,而把池裏的所有水都放出來,就是現在的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雖然可以預防網絡上的很多不當行為,但是以法律形式規定的網絡實名制,也有可能會變成牽制言論自由的一個武器。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