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程度必須對等,保證國家金融安全的措施必須完善。
中國銀監會不久前發佈的《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取消了對外資控股中國銀行的比例限制。這一方案引起不小的爭議。
銀監會2006年1月第2號令,規定新建股份制銀行必須有外資參股。這一條令行使一年之後,由於眾多非議而被取消,但已經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權利外流。此後,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要求中國銀行對美開放。
涉及國家安全的底線
從去年9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要求中國銀行對美國企業完全開放,到現在中國銀監會發文擬取消限制,期間僅僅6個月時間。
美方為當年12月份在北京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定下目標,就是要求中國取消對外資在銀行、保險及證券公司的持股限制。目的明確,其中之一是要通過控股中國銀行來彌補次貸危機的損失。
這從當時美國銀行(原美洲銀行)首席財務官普萊斯的講話中可以悟到。他告訴人們,2005年6月美國銀行投入中國建設銀行30億美元,短短兩年後的今天,美國銀行在中國建設銀行的直接和潛在獲利已達到320億美元;而該行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是近40億美元。
中國內地全部銀行資産約50萬億人民幣,按照巴塞爾協議8%的資本充足率規定,佔有這50萬億銀行資産需要4萬億資本。按照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不過5%計算,實際上只需要2.5萬億資本,根據中國銀監會關於持股比例達到25%即屬於控股的規定,控股2.5萬億資本只需要6000多億人民幣,相當於900多億美元。而目前美國銀行(原美洲銀行)、花旗銀行等銀行中任何一家的自有資本都超過900億美元,從邏輯上來説,它們任何一家都有能力控股整個中國內地銀行資産。
現代銀行的信息中心和資訊中心地位,事關國家安全保障。現代銀行不僅掌握了社會經濟資源,同時在某種程度上,社會的信息資源,以及社會政治、軍事、安全、教育、文化等領域中單位和個人的諸多資訊,都在銀行的監控之下。銀行如果被外資控制,也就等於把所有社會成員都置於外方機構的掌控之中,所有社會活動都在其監視之下。
美國的金融保護森嚴壁壘
世界上對此最為清醒的國家,就是美國,所以美國成為世界上金融壁壘最為強大的國家。早在金融證券業剛剛開始成為龐大的新興産業的1990年代初期,美國就通過專門立法,對外資銀行進入美國形成第一道金融防火墻。
通過這種種法律限制,美國成功地把外資銀行排斥在銀行業的主流業務之外,剝奪了外資銀行與本國銀行開展平等競爭的條件,最終使外資銀行要麼就是根本進不去,要麼就是即便進去也很難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另外還有兩道金融防火墻,就是愛國的金融監管集團和共同訴訟制度。即便有一天美國取消了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由愛國的金融監管集團構成的行政防火墻,仍然讓外資銀行難以在美國獲得平等競爭的條件。
比如,美國自1991年通過專門法案,到2007年11月8日招商銀行獲准在美國紐約設立分行,期間整整16年中資銀行無一家能夠進入美國市場。而與此同時,有20多個國家近80家外資銀行在我國30多個城市建立了數百家分行和法人機構,參股控股中國銀行的外資金融機構30多家,同時還有約150家外資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在上述所有這些金融機構中,有1/3是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
美國是世界上金融最強大的國家,所有的金融規則都由美國制定,金融創新大都來自美國,可美國金融市場卻是壁壘森嚴,這令人深思。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