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環球時報:警惕中美經貿關係變調

 

CCTV.com  2008年06月11日 14: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美國最看重的不是經濟互補

  什麼原因導致了目前中美之間出現的經濟相互依賴?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關係到對經濟相互依賴戰略後果的判斷。有人認為市場力量是塑造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的主要動因。根據這種觀點,中美經濟關係基本上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不僅如此,由於中美經濟相互依賴會不同程度地提升兩國各自的經濟利益,中美兩國政府會欣然接受。

  不過,如果仔細考察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全球化及市場力量在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的形成過程中確實發揮了顯著作用,但由於中美之間意識形態不同並可能成為對手的特殊性,以及美國對國際經濟體系的重大影響,使得市場的塑造作用其實存在較大的局限。

  冷戰結束初期,美國國內對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戰略存在著較大分歧。經過長時間的國內辯論,接觸戰略取代遏制戰略成為美國應對中國力量上升的最終選擇。克林頓本人對此曾有清晰的表述,他在要求國會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的信中表示,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於促進“美國安全與中國改革的根本利益。通過把中國融入太平洋和全球經濟,將會增加中國在和平和穩定方面的利益。在中國內部,也有助於發展法制”。美國學者評價中美經濟關係,也大都沒有考慮雙邊經濟的互補性因素,而是以是否有利於美國接觸戰略目標的實現為衡量標準。例如,美國學者易明堅持美國同中國擴大貿易往來,並不是因為這樣有利於兩國經濟,而是因為接觸戰略能夠激起中國國內的政治自由化、法制改革以及媒體開放,進而能夠促進中國的政治制度改變。在這個意義上,中美目前的經濟相互依賴不僅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手段,同時也是其産物。

  在很多美國政治精英看來,和中國貿易並不是普通的貿易,而是一種具有某種特殊性的“政治貿易”。其特殊性在於中國可能成為其未來的主要挑戰者和對手。如果全憑經濟因素主導與中國的貿易,將可能會産生“資助對手”的嚴重後果,中國在將來完全有可能把借由中美貿易而獲得的經濟實力或用來增加本國的軍力,或用以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外交,或借此提升在地區政治中的影響力。毫無疑問,這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和權力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害。

  完全可能重新制定對華貿易戰略

  可以説,美國對華實行以貿易為主的接觸戰略,基於這兩大預期:一是中國將融入相關國際體系,成為“現狀維持國”而非“現狀挑戰國”;二是接觸政策將導致中國對美國及世界經濟的高度依賴。美國國內對於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否達成存在分歧。佐利克所謂“利益相關者”的提法,就是希望中國拿出行動,讓美國看到中國已經成為其主導下的國際體系的負責任一方。換言之,中國還不是美國所認為的負責任國家,只是處於這一進程之中。

  第二個戰略目標也沒有實現。美國原本認為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由於美國佔有不對稱的相互依賴優勢,中國會越來越依賴美國市場,這種依賴會使美國對中國有更多的影響。但現在的情況是,與中國貿易客觀上造成了一種貿易相互依賴的狀況。同時,相較于美國,中國從中獲得的相對收益實際更多,國家能力提升也更為迅速。面對這樣的結果,美國當然不會立馬改弦易轍,而是繼續等待。但問題是,美國不會永遠等待下去。在中國擁有足夠的實力之前,美國必定會對接觸戰略進行重新評估。首當其衝的就是作為核心的貿易戰略。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如果未來某一時刻美國政府真的有決定改變原有的對華貿易戰略的意圖,會不會遭遇某些無法逾越的結構性制約。換言之,有心無力?大體上,能限制美國對華戰略轉變的結構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美國國內的民主制度。如果美國民眾整體上要求和中國自由貿易,那麼美國政府對華貿易戰略的改變將會面臨很大的民意阻力。美國的民意肯定會繼續支持對華自由貿易嗎?情況並不十分樂觀。日本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普遍樂見日美貿易的增加。但是到了80年代及其以後,正是在國內民眾的壓力下,美國開始不斷敲打日本。歷史驚人的相似,只不過主角換成了中國。如果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美國大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改變對華貿易戰略。

  第二個制約美國對華貿易戰略轉變的因素是全球化的國際格局。很多人認為,全球化已經根本上改變了國際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産生了全新的互相包含的國際政治現實,因此美國無法改變對華貿易戰略。姑且不論全球化是否真的改變了國際政治現實,這種觀點的邏輯錯誤在於把全球化等同於中國化。事實上,全球化對美國的真正含義是其越來越需要世界,而不是説越來越需要中國。中國僅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對美國的“我”而言,除了中國的“你”之外,還有眾多的其他的“你”。印度、巴西……一旦認定與中國貿易對其國家安全和權力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害,美國完全可以重新制定對華貿易戰略。調整已經開始

  當前的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已經開始調整,並越來越多地表現出鮮明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特點。大致上,這種調整從以下三方面展開。從多邊來看,充分利用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多邊國際經濟組織壯大聲勢。可以預料,美國對華提出的WTO爭端解決程序會日見頻繁。IMF也會日益捲入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些多邊平臺內,美國還會與歐盟和日本加強政策協調,保持步調的一致性,製造國際壓力。從雙邊看,主要是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及其他雙邊交流機制,迫使中國做出更多的承諾或者讓步。美國將會加強這一對話的針對性,朝向“規模更小,級別更高”的方向運作,直接對中國最高決策層施壓。從單邊看,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國會提案製造恐怖氣氛。這些提案不管是瞄準所謂的中國“不公平”匯率政策,還是鎖定其聲稱的中國沒有履行入世協議,大都以嚴厲和無理著稱,動輒威脅對華經濟制裁。

  總而言之,如果美國最終認定中國沒有朝向美國所希望的方向發生轉變,就有可能阻止中國繼續從中美經濟相互依賴中獲取更多的收益。為此美國當然要付出不小的經濟成本。主要有兩點。其一,影響美國經濟的正常發展。據統計,到2010年,由於美國對華貿易和投資的增加,美國的GDP將提升0.7%,物價將降低0.8%。美國一旦限制中國産品進口,這些可能的收益都會受到影響。其二,引起美元匯率的劇烈波動,動搖美元國際地位。美國經濟霸權的基點在於世人對美元的信心,而其他國家是否願意擴大持有美國的國債,則直接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如果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調整超過中國的心理底線,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很可能成為中國的應對武器。如此一來,將可能導致美元匯率大幅度地貶值,從而危及美元的國際地位。

  考慮到上述潛在的損失,美國對華貿易戰略調整需要謹慎權衡。不過必須指出,這些成本美國並非無法承受。0.7%的GDP損失和0.8%的物價上漲自不用説。就是中國拋售國債,也只能引起短時間內的美國國債市場波動,而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根本性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只佔第二位,只有4%左右,如果缺乏第一位的日本或者第三位的英國的配合,將無法産生決定性的影響。但顯然,作為美國的鐵桿盟友,日本和英國是不太可能跟隨中國,打擊美國國債的。

  綜上,在展望未來的中美關係發展時,一定不能認為美國一定願意或者不得不維持現有的對華貿易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期望而已。它不僅在理論上缺乏充分的邏輯支撐,而且在政策上將對國家利益帶來極大的危害。中國應未雨綢繆,有所準備。▲(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

責編:金文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