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崛起

 

CCTV.com  2008年04月24日 16:42  來源:光明日報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陷入發展的困境,有的産品幾乎全軍覆沒,到如今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日益崛起,已經佔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絕大部分國內市場,同時産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這十幾年看似短暫,卻見證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表明,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收入突破了2100億元,在我國機械工業中位居第四,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中,銷售收入僅次於美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成功之路給中國企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啟示是,必須堅持自主創新,走保護髮展民族品牌的道路,在與外資品牌的競爭中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科技:創新之源

  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有人説“從挖掘機、裝載機到推土機,每一台工程機械設備就是一台超精密的儀器”,因此掌握先進的製造技術便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原始創新的出發點。

  “十幾年前我就提出了‘科技産業化,産業科技化’的概念,我們已經為之奮鬥了十來年。”談到科技創新,中聯集團董事長詹純新深有感觸。“像混凝土泵車和輸送泵技術,過去中國人可以説不敢問津。那時候,一輛混凝土泵車的製造成本大約在三萬美元,而外商則以二三十萬美金的高價賣給我們,他們從中國賺了多少錢可想而知。”正是懷著這樣一種樸素的民族情感,中聯集團選擇混凝土泵車産品作為突破口,並在1993年推出了我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混凝土泵車産品。在中聯集團的帶動下,國內生産混凝土機械的廠家已達上百家,我國自主品牌産品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實現了15%的産品銷往海外。

  像中聯研究混凝土泵車一樣,中國的很多工程機械企業都在技術創新領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安徽叉車集團公司從最初引進日本TCB公司的叉車技術,到完全自主製造512個品種叉車産品,靠的是“以我為主,自主開發”;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從引進日本小松220馬力的推土機製造技術,到自主研發出80多種規格和型號的推土機産品,目前山推公司的推土機産銷量已位居世界第三;柳工集團引進卡特彼勒公司裝載機技術,通過自主研發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裝載機産品,2007年中國裝載機出口已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

  “自主創新必須過基礎研究這一關,在自己的原創性産品上如果沒有很好的投入,沒有長期不懈的堅持,這個企業就很難成功。”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安國説,“尤其是企業快速發展,走向國際化的階段,更會發現歐美社會對環保和能耗的‘軟性標準’要求在日益提高,沒有現成的能達到這些標準的技術可供你使用,只有自己研究。”

  體制:創新之基

  如果説技術創新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自主創新的龍頭和源泉,那麼體制和機制創新則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支撐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部分國企體制與管理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觀念陳舊,很多企業被淘汰出局,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工程機械企業開始了體制創新的歷程。

  徐工集團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中的排頭兵,也是一個老國企。談到這些年改革發展的過程,董事長王民説:“徐工集團是在承擔歷史重任和負擔的前提下在爬坡,在發展。”他説,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徐工集團通過簡單合併企業和低成本擴張的方式,實現了企業規模的擴張,但是企業呈現出“虛胖”狀態,效益和生産效率上不去。2002年,徐工集團走上改革的道路,近幾年,徐工集團已經完成56家中小企業的改革改制,涉及資産20億元,登出了100多家“三無”小公司,企業工程機械和專用車輛的核心業務得到明顯的強化和提升。

  與徐工集團老國企的身份不同,中聯集團自創建之始就貫穿了體制改革的思路。作為一家從科研院所體制改革過程中孵化出來的企業,中聯集團在創建之初就經歷了改革的新奇和痛苦。“在那個時候,我們通過技術轉讓每年能獲得300萬元的收入,加上國家課題撥款,每年總體收入約在700萬元,用這些收入養活500人,可以説生活‘緊巴巴’的。”於是,1992年,詹純新帶領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大膽進行了科研體制改革,創辦了中聯建設機械産業公司,以自主研發的混凝土輸送設備作為主導産品開拓市場,企業獲得高速發展。

  杭州叉車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國企通過二次改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杭叉的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在叉車行業內創造了新的快速發展的模式。“這源於杭叉進行了三次改制。”董事長戴東輝説。“2000年,杭叉開始第一次改制。當時政府提出了幾種改制的模式,要麼合資,或者賣給民企,或者破産倒閉,最終我們通過領導&&,把企業整體改制為職工控股、經營者持大股,國家參股的公司制企業。誰出資誰負責,通過改制,杭叉完善了企業經營和管理機制,提高了資本運作的效率。”從2000年年銷售叉車2128台,到2007年年生産銷售叉車26000多臺,從當地的虧損大戶到利稅大戶,從原來不出口叉車到全球叉車出口排名十幾位,杭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通過體制改革,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內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後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文化:創新之本

  從某種層面上説,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當自主創新成為一個行業的主推力時,這個行業的發展便擁有了持續不竭的動力。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至今,整個行業已經滲透著濃郁的創新文化,創新作為一種力量已經在企業文化和企業發展中嶄露頭角。

  在柳工,國家級技術中心已擁有8個産品研究所及4個與高校共同建立的聯合研發中心;2007年,三一重工的研發投入達到8億元,目前三一的研發力量可以支持每年200億元的銷售規模。在徐工集團,國內首個先進的企業試驗研究中心,成為企業內重要的試驗、研發平臺……在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在提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有五個關鍵,”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説:“一是領導是否親自抓自主創新;二是要有組織措施,企業要在可能的範圍建立研發機構;三是要有好的機制;四是要發揮我們國家的優勢,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用於研發;五是要對自主創新有準確的理解,它是自主創新,不是自我創新,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國外已有的成果我們可以拿來用,把它消化、吸收、再創新。”

  湖南山河智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清華把企業的自主創新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和持續創新四個組成元素,他指出:“自主創新是一個長期的而不是立竿見影的過程,需要一批主要靠事業驅動、興趣驅動、能夠沉下心來幹事的人才隊伍,特別對於裝備製造業,中國還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尤其需要適應這個時期的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從長計議、崇尚實業的人文精神和企業精神。”

  “最終企業乃至行業的競爭就是文化的競爭,圍繞自主創新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對於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和對知識産品的尊重。”艾豐強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堅持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做得十分出色,不僅實現了企業自身的發展,也振奮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堅定了民族自信心,他們的探索應該成為我國很多行業的榜樣。”(記者李慧)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