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不普遍合資也可以消化吸收創新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快速發展啟示錄

CCTV.com  2008年04月24日 13:32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記者:李仁虎 劉璐璐 陳黎明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並未像中國汽車業那樣靠普遍合資來謀求發展,它走的是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它的發展借助了外資的力量,但它並沒有完全依靠外資,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研發和管理能力,無論是與外資合作或合資,始終堅守自己的品牌。

  堅持引進外資 但不完全依靠外資

    同諸多裝備製造業一樣,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全面發展也是從改革開放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開始的,國外技術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促進作用是無法替代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沒有當初行業的開放,就沒有工程機械行業的今天,通過引進國外技術,行業在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程機械技術非常落後,行業發展緩慢。直到1985年,當時的國家機械工業部專門成立了一個聯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辦公室,當時稱為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組織國內12家企業參加,並出臺了一攬子引進計劃。這個當時國家的重點引進項目,實際上就是把獲得許可的成套技術分配給12家企業進行消化吸收,這些技術包括卡特彼勒的推土機、裝載機及關鍵零部件等技術。

    儘管當初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給中國的大部分是70年代即將淘汰的技術,但對中國企業來説起點還是比較高,消化起來的難度比較大。這個合同大約執行了10年,在統一組織消化吸收過程中,各企業分別在不同領域都得到了提高。“雖然國外技術在行業成長中的貢獻率很高,但完全依靠國外是沒有前途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韓學松説:“工程機械行業從發展之初就注意對自有品牌的保護,到目前為止,中國工程機械類産品沒有完全打國外牌子的,也很少給國外做貼牌的。”

    目前,中國工程機械擁有了徐工集團、柳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山河智慧、廈工集團、合力叉車集團、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業,這些優秀企業近幾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速度發展。韓學松和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山河智慧董事長何清華等人認為,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轉變到現在的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為主,並開始向原始創新邁進,正在由“內需型”向“國際型”,由“規模增長”向“核心能力”增長,由“産品”向“品牌”轉軌。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唐修國説:“中國工程機械業不走合資之路也能在國際上競爭。”

  “不普遍合資也可以在國際上競爭”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走合資之路,單靠自身,中國的民族企業很難做大做強。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工程機械企業都有一種強烈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些企業家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服輸精神。詹純新説:“工程機械行業有一批執著、堅毅的企業家群體,我們遠比國外同行付出的多。我們有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做得比外國人好。我們首先把外國品牌擠出去,然後再把中國的産品打到外國人的門口。”三一重工執行總裁易小剛説:“三一取得今天的成績,靠的是自主知識産權,中國人並不是只有勞動力優勢。我們從不説自己不行。我們不是打價格牌,而是技術牌,是用自主創新的技術優勢搶佔市場。”

    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是在政策上沒有保護傘、完全靠市場、靠競爭發展起來的,因而具有先天的免疫力和競爭力。王民説:“這個行業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在競爭的環境中發展的,從一開始就沒有保護,全面放開,外資、內資、獨資、合資、國企、民營一起上,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大家始終有危機感,鍛鍊了一大批經營者、企業家。”

    再看汽車,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護,放開之後,大多數企業又採取了合資的方式求得生存和發展,即“用市場換技術”。工程機械業的企業家和專家們説,這個思路雖然沒有錯,但實際效果卻並不好,佔市場主體和主流的是外國品牌,自主品牌屈指可數,且處於非主流的低檔次位置,“沒有換來市場只換來了收入”。

    在工程機械領域,挖掘機走的就是一條類似汽車工業的路子。日本的小松和日立、美國的卡特彼勒、韓國的鬥山和現代等外商通過合資控制了國內主要生産廠商,挖掘機市場近幾年來約80%的份額被外資品牌佔領。這是中國工程機械業一個沉痛的教訓,中聯重科總工程師王春陽説:“簡單地以技術換市場不可取,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同時要堅持國際交流。”

    企業家和專家們指出,外資進入中國的主要意圖有三個:一是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産要素和優惠的政策條件,降低成本,追求高額利潤;二是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佔領、控制國際市場;三是培育中國市場,最終佔領、控制中國市場。從目前國外工程機械企業在華的合資案件中可以總結出外方的兩條原則:第一,必須控股;第二,掌握銷售權和採購權,讓利潤轉移;而在接下來的合作中,他們往往不允許控股企業即中方企業有獨立的技術能力。

  國際合作是一個好途徑

    在工程機械行業,不普遍合資並不是完全排斥合資。實際上,工程機械行業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下並非完全排斥合資,目前合資的企業較大的有山東山工機械公司與美國卡特彼勒合資,徐工集團一下屬企業與卡特彼勒合資等。此外,美國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和日立、韓國的現代和鬥山等在中國都有獨資企業。王民認為,在當下與國際合作,是中國産品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與外資合作,可以取得在購進國外零部件、招攬國際人才、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面一系列的優勢,徐工一直在探索通向國際化企業的渠道,所以徐工正在進行與凱雷的合作,但徐工應該擁有控制權、控股權。

    相比合資,工程機械行業更看好與國外進行合作,尤其是技術合作。中聯重科在它的自主創新理念中提出,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即“高位嫁接,二次創新”。詹純新説,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自主創新中,既不可閉門造車,也不能完全依靠“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需要正確處理引進與吸收的關係。他們通過在英國、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三一集團、山河智慧等企業都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研發和産品設計。

    同時,業內專家和企業家們一致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與美、日、德等工程機械強國相比,無論是企業的規模、實力,還是品牌的影響力和研發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韓學松説:“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與世界同行業強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差15到20年的水平,特別是在耐久性、可靠性和産品性能上差距比較大。我們出口基本在中低檔水平。但引進和合作可以縮短趕超國外的時間。”

    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快速成長壯大後,他們已經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他們開始和已經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産基地和銷售網絡。業內認為,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按此速度發展,到2010年中國市場需求只有全國産能的一半,開拓國際市場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路徑。

    包括工程機械在內的裝備製造業是反映一個國家工業和創新水平的標誌性、代表性産業,此外,它還關係到國家的軍事和安全,因為這些工廠在和平時期生産民用産品,在戰爭時期可以立即轉化為生産軍工産品。企業家和專家們呼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必須走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為主、以合資合作為輔的發展道路。

責編:韓文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