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愛潑斯坦——紮根中華沃土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4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抗日戰爭時期來華支援抗戰的國際友人,大都相繼離開這個令他們留戀的世界,但還有一小部分在世的友人仍然在為中國的發展默默地做著貢獻,把生命深深紮在中華沃土,把中國看作自己家,現已加入中國籍的波蘭人愛潑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位。

  幼年來華


1938年6月,宋慶齡等在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圖為該同盟中央委員會成員的合影。左一為愛潑斯坦。

  愛潑斯坦,全名斯雷爾•愛潑斯坦,1915年4月20日生於波蘭華沙一個猶太人家庭。

  為了躲避殘酷的政治迫害,愛潑斯坦將近一歲時就跟隨父母原離祖國,不遠萬里,先到了日本,後於1917年到達中國。1920年全家定居在天津。父母的重大決定,改變了愛潑斯坦的命運。愛潑斯坦從此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落難香港

  1937年華北風雲突變。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愛潑斯坦的父母不願居住在被日本佔領的地方,忍痛離開自己的獨生子,東渡太平洋到了美國。當時,愛潑斯坦22歲,擔任美國合眾社的記者。作為一名記者,他頭腦敏捷,目光敏銳,把所有戰地新聞源源不斷地發往美國,以此來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愛潑斯坦不僅用筆支援中國抗戰,而且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實際行動掩護抗日人士。

  愛潑斯坦為了及時報道戰地新聞,隨著戰局的發展而四處奔波。從北平到南京,從武漢到廣州,他踏遍了南北大地。

  1938年10月,廣州失陷,愛潑斯坦轉道去了香港,直接參加保衛中國同盟總部工作。在廣州和香港,他結識了許多中國著名革命人士,如廖承志、胡愈之等。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本飛機也突襲香港。12月25日聖誕節這一天,香港淪陷。愛潑斯坦由於來不及撤走,被日軍關入集中營,處境十分危險。

  為了儘早逃離虎口,愛潑斯坦想盡一切辦法,尋找著機會。集中營設在海邊一所學校內,緊臨海邊,利用大海,是逃跑的最佳途徑。如果逃不出去,一旦被日本人發現,等待他的只有立即槍決。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任何人都不會放過,更何況愛潑斯坦,這位對生活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人。他聚集了四位難友,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姑娘, 名叫邱茉莉,出生於英國。邱茉莉也與愛潑斯坦一樣,對中國抱著同情心,並走上支援中國抗戰的道路。他們在獄中相見、相識、相助,愛情的火焰在苦難中燃起。

  愛潑斯坦等5人經過2個月的精心籌劃,制定了一個冒死逃跑的危險計劃。1942年3月18日夜,愛潑斯坦等人先潛伏在鐵絲網旁,當日軍巡邏隊過去後,他們立即剪斷鐵絲網,跑到海邊,挖出事前掩埋在海灘上的小船,把船推向大海。。5個人跳上小船,奮力向深海劃區。他們計劃向當時活躍在香港地區的東江遊擊隊控制的方向逃跑,但是一上船就迷失了方向。而且,更為糟糕的是一隻船槳也劃斷了,剩下的一隻也只好當作他們從地獄逃向天堂的拐杖。5個人拼命的划船,不停地用雙手掏涌進船內的水。在茫茫黑夜,小船任由風浪吹打,5人的心也幾乎破碎。第二天中午,他們飄到一個小島,這個島位於香港與澳門之間,當時,還有敵人的據點。5個人此時已筋疲力盡,暈睡在小船內。慶倖的是,島上的中國漁民救了他們,幫助他們偷渡到澳門。

  邱茉莉找到一為在澳門的朋友,並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5個人順利地離開澳門,登上了赴中國內地的征程。他們終於逃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地獄,開始了新的生命旅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愛潑斯坦和邱茉莉等人逃離日本侵略者虎口之後不久,他們兩人喜結良緣。

  記者筆下的抗日將領

  在抗日戰爭中,愛潑斯坦作為一名記者,做了大量採訪和通訊報道工作。他不怕艱辛,不畏危險,奔波于南北戰場。他用筆描述了抗日前線的國共兩黨軍事將領的風采,謳歌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揭露了侵華日軍燒殺搶掠的殘暴行經。他生動、真實而又客觀公正的報道,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有力的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這些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報道日後被收進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戰》和1947年出版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兩本專著中。

  愛潑斯坦在武漢還採訪了中共駐武漢辦事處的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博古和新四軍軍長葉挺。葉挺將軍以英勇善戰、足智多謀而聞名國內。愛潑斯坦在採訪過程中,為這位將軍的一席話所感動:“我們的人是老戰士,習慣於吃苦了。他們面臨過糧食和裝備奇缺的困難,吃過草。但是,他們同人民保持著親密的聯絡,這就是他們能夠戰勝敵人的原因。”葉挺將軍的話隨即得到印證。愛潑斯坦果然在武漢看到與國民黨軍隊有著天壤之別的新四軍。新四軍穿著粗糙的軍裝、赤腳,走在大街上。率領這樣一支裝備不整,但戰鬥力極強的部隊,奔赴前線與強大的日軍抗衡,而且充滿勝利的信心,愛潑斯坦由衷地對葉挺將軍肅然起敬。

  愛潑斯坦在半個世紀的記者生涯中,令他最激動、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44年赴革命勝地延安訪問。

  1944年6月12日,是愛潑斯坦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主席。毛澤東興致勃勃地接見了記者團,向記者們説:“歡迎你們在大熱天來延安,這兒是一個偏僻的窮山溝。我們的工作是抗日。我們要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也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推翻法西斯。我們要團結中國人民,團結全世界人民,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愛潑斯坦還有幸單獨採訪了毛澤東。愛潑斯坦事後回憶説:“毛澤東很愛聽人家説話,也不打斷別人的話。我講的話,有些是他感興趣的,他總是耐心地聽。毛主席很會分析問題,説話很有力量,很幽默,生活樸素,性格活潑。”愛潑斯坦隨中外記者團離開延安時,毛澤東贈給他一幅自己畫像並簽名留念,毛主席畫像他至今仍挂在屋內,這是他延安之行最珍貴的紀念。

  在延安,愛潑斯坦還採訪了“紅軍之父”——朱德。“我永遠忘不了朱德那慈父般的神態。賀龍只要一齣現,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在南泥灣開荒的王震,説話那麼直率,像個莊稼人,他的手上長滿了繭子。”聶榮臻將軍告訴他:“日本報紙説皇軍是獅子,八路軍是老鼠,自然獅子撲鼠,費力不討好。”陳毅將軍向他講述了國民黨發動仇者快、親者痛的皖南事變,並説:“我們沒有垮掉,現在已經發展到10萬人。這10萬人弛騁在大江兩岸,支撐了半壁山河。”

  愛潑斯坦説:“從這些延安共産黨人身上,長征的塵土還沒有洗掉,為人民、為革命,他們什麼苦都可以吃的。”

  在短暫的四個月內,愛潑斯坦為這批年輕而成熟的中共領導人歡呼。在延安,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看到了聖地延安寶塔燈在照耀著中國的未來。愛潑斯坦滿懷信心和激動,戀戀不捨離開了延安。

  1945年,愛潑斯坦和妻子繞道印度到達美國。他不顧多年的奔波勞累,日夜寫作,歷時兩年,終於把在中國尤其在延安的見聞記錄下來,匯集成反映中國革命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一書,後來被譯成多國文字,使世界充分了解了中國的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所從事的正義事業,更加關注中國的革命。

  老驥伏櫪

  1950年,愛潑斯坦夫婦在美國從中國出席聯合國會議的代表團那裏,得到了來自新中國的問候:

  “邀請你們回到北京工作。宋慶齡、廖承志等許多中國朋友問候你們。”愛潑斯坦心情異常激動,久久不能平靜。自從離開中國後,他雖然身在美國,但心早已飛向大洋彼岸戰鬥過的中國。他深感離不開中國,情不自禁地説出:“那是我們的家啊!”

  1951年6月,愛潑斯坦夫婦展轉來到北京,又一次在宋慶齡的領導下,參加《中國建設》雜誌的創辦工作。愛潑斯坦克服重重困難,忘我工作,終於使這本雜誌在1952年勝利創刊。在愛潑斯坦的精心工作下,這本雜誌從小到大,從單一文字到多種文字,不斷擴大影響,行銷全世界14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20余萬冊。世界人民通過這本雜誌了解到新中國的建立,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

  1957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愛潑斯坦如願以償加入中國籍。他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熱愛著中國。”1964年,愛潑斯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文化大革命”期間,愛潑斯坦夫婦蒙受了不白之冤,然而他們並沒有為此而消沉,文革後,更加努力工作,發揮餘熱,愛潑斯坦擔負的工作和社會活動十分繁忙,除了辦雜誌外,還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等重要職務,他還是三S(史沫特萊、斯諾、斯特朗)研究會副會長。儘管工作很累,但他渴望為中國人民多做一些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説的:“在我有生之年,我將比過去更加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愛潑斯坦對把自己一生獻給中國人民非常自豪,他説:“是中國人民哺育了我,教育了我。…我深感慶倖,我這一生能夠生活在這個偉大的人民之中。”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