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漢斯•希伯——血染沂蒙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4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德國醫生漢斯希伯(右)(葉挺將軍拍攝)

  1941年11月,一位國際友人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毅然拿起槍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刻,把熱血灑在了沂蒙山上。這位國際友人就是推薦羅生特參加新四軍的進步作家兼記者漢斯•希伯。

  嚮往中國


國際友人希伯。

  漢斯•希泊,1897年出生在原奧匈帝國(現波蘭)的克拉科夫,後定居德國。希伯很早就嚮往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對中國的時勢十分關心。192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他作為記者,思想積極、眼光敏銳,經常到貧困的下層民眾中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當上海發生工人運動時,他十分支持,並積極報道,向世人介紹中國工人的貧困和爭取生存、解放的鬥爭。

  希伯回國後,把中國的經歷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用生動的語言寫成一本書,並於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他的《從廣州到上海:1925年——1929年》一書,吸引了無數關心中國的讀者,在讀者中産生了較大的反響,有許多人因此遠道奔赴中國,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

  希伯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的中國情並沒有因為蔣介石叛變中國革命而斷絕。1932年秋,希伯告別新婚的妻子秋迪,再度來華,不久,他的妻子也追隨丈夫來到中國。

  希伯來到上海後,與當時在上海的一些國際友人如史沫特萊、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中國的情勢。

  持筆為槍

  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希伯看到中國人民英勇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比激動。

  為報道中國共産黨抗日鬥爭,希伯決心到全國抗戰的指揮中心延安進行實地考察。1938年春,經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安排,希伯來到革命勝地延安。在延安,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並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産黨抗日鬥爭的情況。

  1941年1月,國民黨軍隊悍然發動了親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變”。希伯與夫人秋迪化裝成醫生和護士來到新四軍蘇北抗日根據地。

  通過一系列的考察和實際生活,希伯完成了8萬字的《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書稿。

  為了進一步了解八路軍在山東敵後的情況,希伯來到山東。1941年9月12日,希伯在沿途八路軍和老百姓的掩護下,順利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當時的《大眾日報》為希伯的到來,刊登了消息,説:“在抗戰中,外國記者到魯南,還是以希伯先生為第一。”希伯到了八路軍115師師部,政委羅榮桓等將領接見了他。希伯在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激動的説:“我深切地感到,誰要想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真正了解中國人民是怎樣英勇地同敵人艱苦搏鬥,就必須親身到中國的敵後來。”希伯講話,引得台下陣陣掌聲。

  羅榮桓為了方便希伯採訪,把自己的一匹棗紅馬送給希伯。希伯堅辭不受,並且毅然脫掉皮鞋,換上魯南特有的鏟鞋,穿上八路軍的灰棉布軍服,佩帶短槍,同大家一起爬山越嶺,徒步行進,與普通戰士打成一片。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願意與他接近,把他親切地稱為“外國八路”。

  作為踏入山東敵後抗日根據地第一位西方記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銳感和生動的文筆,客觀地描述了八路軍的抗日活動。他的一系列文章在外國報刊上發表,引起了讀者的關注。他的文章之所以能發表與他在上海的妻子分不開的。

  當時,外國記者把有關中國的報道發往外國,必須經過上海。妻子與希伯分別後,一直住在上海幫助丈夫向外國刊物投稿。離別心愛的丈夫時間長久,秋迪女士就開始想念起丈夫。在希伯到達山東根據地後的一個月,秋迪女士突然站在丈夫面前。

  希伯沒想到此時地久別的妻子,有點意想不到。

  “你怎麼來了?這裡敵人馬上就要開始大掃蕩。”

  秋迪打斷了丈夫的問話,説:“你來就不許我來了?”

  夫婦倆的見面的開場白,引起在場的八路軍將士的興趣,並由衷地敬佩這二位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戰的支持。

  血染沂蒙

  1941年11月初,羅榮桓政委親自指揮了“留田突圍”一役。由於指揮得當,八路軍一槍未放,無一傷亡,一夜之間就突破敵人3道封鎖線,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到達預定地點。

  敵人並不甘心,一場更大的“掃蕩”正在醞釀中。不久,發生了魯中南地區抗戰史上最悲壯的一次戰役——大青山戰役。

  11月30日晨,希伯所在的連隊與敵人遭遇。敵人以一個混成旅將八路軍一個連緊緊包圍起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連隊戰士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希伯也參加了戰鬥。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領導當機立斷讓連隊分3個小分隊向西南突圍。希伯被安排在第1分隊先走,但他不肯先走。第2分隊開始突圍時,他又要求戰鬥到底,領導未同意。當他拔出手槍,加入最後突圍的第3分隊時,敵人已經從四面八方壓過來了,突破口被封鎖。儘管指戰員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打退了敵人多次猖狂進攻,但傷亡很大,希伯的翻譯和警衛人員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滿腔怒火,從犧牲者身邊撿起槍來,猛烈地射擊敵人。他不幸身受重傷,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僅44歲。

  戰鬥結束後,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了希伯彈痕纍纍的遺體。山東軍民以隆重的葬禮將希伯的遺體安葬在他犧牲的地方。

  如何把這一不幸的消息告訴秋迪女士,中共上海地下黨員都覺得十分為難,怕這位伉儷情深的異國友人經受不住沉重的打擊。

  秋迪女士得知心愛的丈夫犧牲在戰場上,異常悲痛,但她堅強地説:“希伯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犧牲的,我也是共産黨員,難道不相信我能夠經得住考驗嗎?”

  1942年,山東軍民為了紀念希伯烈士,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

  “奔走歐亞、血染沂蒙”,這是對希伯一生精闢的評價。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