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馬海德——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CCTV.com  2008年11月14日 09: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復興展館》  

  抗日戰爭時期,國際友人來華支援中國抗戰,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抗戰勝利後,有的國際友人由於思鄉心切或工作的需要,離開了中國;有的國際友人割捨不了對這塊土地上的深情,自願留在了中國,加入了中國國籍。美國醫生馬海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有幸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醫治社會病的醫生

  1910年9月26日,馬海德出生在美國紐約州水牛城一個阿拉伯移民家庭。他原名喬治•海德姆,後在中國改名為馬海德。1933年夏,憑著良好的學習成績,喬治榮獲醫學博士學位。

  在求學時期,喬治結識了一位中國留學生,從他那裏了解到古老的東方悠久燦爛的文化,同時也了解到中國是一個貧困落後、任由西方宰割的國度。在那裏,悠久的文明與落後並存,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喬治對中國充滿著好奇,強烈的治病救人理想促使他決心到中國去行醫。當時,他正在研究東方熱帶病,而中國是最好的研究地點。1933年11月,他毅然飄洋過海,孑然一身,來到中國這個陌生的土地上。

  在上海,他結識了一批國際友人,如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新西蘭人路易•艾黎等,而且還結識了被中國人尊稱為“國母”的宋慶齡。

  1936年初,喬治應邀來到宋慶齡家。宋慶齡告訴他一個夢寐以求的消息,中共中央準備邀請一位外國醫生和一位外國記者去邊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共産黨的抗日政策。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懷揣半張五英鎊的鈔票,奔向延安。

  6月初,喬治先到達南京,然後乘車北上,再轉道西安,目的在於迷惑國民黨特務的跟蹤。在西安,喬治與手持另外半張五英鎊的中共地下黨員董健吾接上頭。在董的安排下,喬治與同胞斯諾闖過重重封鎖線,離開西安,輾轉來到陜北紅軍駐地——安塞。

  年輕的衛生部顧問

  初到陜北,馬海德對偏僻落後的黃土高坡非常陌生。然而被毛澤東同志接見後,他為毛澤東等人的樂觀精神所感動,立即穿上紅軍的服裝,實際調查根據地情況。

  他雖然是外國人,但他不把自己看作是外人,而是把自己當作紅軍中的一員。為了便於結識群眾,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馬海德。這樣一改,既保留了原美國姓,又增加了邊區回族同胞姓氏常見的“馬”字。這是他決心獻身中國革命事業的一個重大行動。

  馬海德與斯諾在邊區採訪了4個多月。當斯諾完成採訪任務離開邊區時,馬海德卻説:“我決定留在陜北工作,要為中國革命事業作一些貢獻。”

  馬海德參加紅軍的請求,得到毛澤東的讚許,並委任他為衛生部顧問。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擔任八路軍衛生部顧問。26歲的洋博士能夠留在陜北邊區,並被委以重任,充分體現中國共産黨對他的信任和寄予重托。

  馬海德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被光榮地吸收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同時他也受到魯藝藝術學院一位叫周蘇菲的年輕女學生的青睞,並在1940年3月,兩人結為終身伴侶,從此,蘇菲便成為他的同志和親密幫手。

  領導人的保健醫生

  馬海德抗戰時期除了擔任衛生部顧問這一重要職務外,更重要的是保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身體健康。他深知這一工作的重大意義,竭盡全力去完成這一任務。

  毛澤東主席在長期的革命鬥爭環境中,養成了夜裏辦公,白天休息的習慣。馬海德從醫學角度,幫助毛澤東調整好生物鐘,保證他完成對全國抗戰的指導工作。馬海德有時拉毛澤東主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魄。當他發現主席有輕微風濕性關節炎後,就陪主席散步,增強肌體的抗病能力。

  馬海德當時還有一位重點醫療保護對象,就是當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王稼祥在長期艱苦的革命環境中,積勞成疾,患有多種疾病。馬海德對症下藥,體貼細微。每當王稼祥稍有不舒服的感覺,馬海德就日夜守在他的身邊,直到病情痊癒後才離開。

  周恩來總理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次在騎馬時,不慎跌落馬下,摔斷了右臂,馬海德立即組織當時在延安的印度醫療隊的巴蘇華、柯棣華等著名醫生對周總理進行會診,當他們發現周總理的臂骨癒合很不理想,右臂肌肉出現萎縮時,感到萬分內疚。但是馬海德並沒有從困難中退縮下來,仍然抱著極負責任的態度,想盡辦法幫助周總理度過難關,直到中共中央決定送周總理去蘇聯治療時為止。

  延安當時是中國抗戰的指導中心,匯集了中共中央的領導同志,如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等。大部分從前線到延安彙報工作或開會的領導同志,都接受過馬海德醫生的檢查或治療。他認為:“這些同志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為中國人民爭取未來的幸福生活,我們必須保證他們的健康。”保證中央領導同志的身體健康,是馬海德在抗戰時期的一大貢獻。

  最幸運的國際友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馬海德並沒有離開中國,而是繼續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一進北京城,提出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他已經模糊了國別,已經把自己看作新中國的一個分子,他要投入于新中國的建設中去。他這種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贏得了中國政府的尊重。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了他的請求,馬海德有幸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馬海德非常激動,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他協助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性病和控制麻風病領域,並取得重大成果。60年代中國政府宣佈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性病在中國已經基本滅絕。這與他積極從事性病研究和治療是分不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雖然受到“四人幫”的迫害,但他仍然堅持治病救人的理想。“文化大革命”之後,他集中精力從事麻風病的研究和治療,為中國治療麻風病開出較好的良方。

  1988年,當他強忍著病痛,堅持工作時,終因體力不支病倒,10月3日與世長辭。馬海德的一生,閃爍著國際共産主義戰士的燦爛光輝。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