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北山西方面,1941年5月7日至月底,日軍華北方面軍集中了10萬餘人的部隊,包括從華中中國派遣軍和關東軍中抽調部隊和飛行團,進攻晉南中條山地區中國第1戰區的近18萬部隊,結果日軍以1比20 的極小傷亡代價打敗了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這完全是駐紮在此的國民黨軍隊製造反共摩擦、消極抗日自己造成的惡果。
中條山橫亙黃河北岸,東連太行山,西接呂梁山,北可以作為進擊華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陽等重鎮,西可以威脅敵之西進,是晉南豫北的戰略要地。太原會戰後,國民黨軍隊分散在晉南山地進行遊擊作戰,建立了以中條山為依託的遊擊根據地,八路軍所屬第2戰區與之相鄰。自太原會戰後以來,日軍一方面重點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大舉“掃蕩”,一方面也多次攻擊中條山國民黨軍隊,但始終沒有大的進展。進入1941年後,日軍鋻於百團大戰後八路軍消耗很大尚未恢復,遂決定先打擊中條山的國民黨軍。然而,中條山國民黨龐大部隊竟然不堪一擊。從5月7日日軍發起攻擊開始,中國軍隊“一經中間(被日軍)突破,各部皆陷於包圍零亂之中竟至不可收拾”。日軍以1比20的微小代價、在極短時間內給國民黨軍隊以沉痛打擊。
這完全是國民黨政府自釀苦果。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防共、反共、限共、溶共”的錯誤政策,在八路軍抗日活動活躍的山西地區頻繁製造與八路軍的摩擦。同時,對抗日活動十分消極,疏于防禦,在平時針對日軍的作戰工事、戰略物資儲備、臨戰作戰計劃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在作戰精神準備和意志上也十分缺乏。連日軍都認為:“作為蔣係中央軍擾亂治安基地的中條山脈據點,……實際上有名無實。拿它與共黨系統相比,它的活動是極其差勁的。”正因如此,中條山國民黨軍隊甚至在日軍將要進攻之前召開的作戰研討會上,還在討論怎麼反共,因而造成了一邊倒的敗局。
相反,在這次戰役中,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卻不計前嫌,一切為了團結抗日大局計,應國民黨軍之請,擔任配合作戰及後期掩護撤退的任務。毛澤東數次向八路軍總部指示:“我們的基本方針是團結對敵,是配合作戰。”要“在敵後猛擊敵人,與正面友軍配合作戰,決不計較國民黨的反共仇恨”。
責編:周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