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十六日,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又迎來了一批外國記者的參觀採訪。據悉,從奧運會開幕到現在,該寺已接待了近五十家外國新聞媒體採訪。圖為禮拜殿的正前方的梆歌樓,用以作禮拜前登樓向教民報告時間,所以又叫宣禮樓或喚醒樓。 中新社發 杜燕 攝
##################################################
中新社記者 杜燕
繼十五日主麻日吸引數家外國媒體到來,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十六日又迎來一批來京採訪奧運的外國記者。
五十余名外國媒體記者甫到一條不起眼的街道,指示牌提示:牛街,他們馬上架起攝像機投入工作。對“慕名而來”的各國賓客及禮拜者,北京牛街禮拜寺管委會主任韋春傑則似乎習以為常。
不足一公里的街道,據稱已有千年曆史。韋春傑表示,這裡原本是一片石榴園,居民區簡稱為榴街。因住戶多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好吃,再加上“牛”、“榴”諧音,人們乾脆改稱“榴街”為“牛街”了。
街道北口,琉璃寶頂六角閣樓的望月樓提示人們已經到了牛街禮拜寺。
韋春傑稱,該寺初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所創建,歷經元、明、清各代擴建與重修;建國後有四次大修繕,其中二00五年北京市政府投入二千五百萬元人民幣進行了大規模改、擴建工程,使得古建築得到很好保護,整體佈局集中、嚴謹、對稱。
大門口處,他指着一間簡陋的更衣處稱,按伊斯蘭教一貫規定,穿短褲及裙子者不適合入寺。考慮到方便夏季來此者,他們特意製作了長褲、長裙供套穿。記者們都很配合得“更衣”。
禮拜殿、梆歌樓、望月樓和南、北碑亭等極具阿拉伯風格的建築吸引了外國記者的眼球。
來自美國洛杉磯記者拿起相機拍不停,他表示,奧運期間來到北京,關注賽事之外,更關注中國人的生活,包括宗教生活。看到這麼漂亮的建築,和佔地一萬平米的清真寺坐落市區,有點兒不可想象。“多拍幾張帶回去給朋友看。”
據悉,牛街禮拜寺附近的“民族團結社區”有三千一百多戶居民,由回、漢、滿、蒙、維吾爾等十一個民族組成。當日本電視網、香港有限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頻頻提及發生在新疆的事件是否影響這裡的生活,韋春傑直截了當表示,漢族和這裡的各少數民族相處融洽,不擔心有什麼事情發生。
不過,因奧運期間游客大增,韋春傑稱,該寺採取一些安全措施,比如積存包裹、進行安檢、夜裏關閉所有電源等,既保證入寺者的安全,也保障該寺的安全、避免火災等意外發生。
穆斯林最大的節日——開齋節下月將至,屆時,禮拜寺門口的“紅燈”將點燃人們的食欲和慶祝熱情。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