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新立
怎麼理性看待這一輪價格上漲?
這次物價上漲跟我們歷史上曾出現的兩次物價上漲是不一樣的。我國曾經出現了兩次比較高的通貨膨脹,一次是在1988年,通脹率達到18.8%;一次是在1994年,通脹率達到24.1%。
回憶我們歷史上的漲價,我感觸良多。1988年那次通脹時,當時出現搶購風潮,把不會轉圈的洗衣機都買回家了。另外是1994年年初時,當時我擔任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年初制定的1994年通脹目標是控制在9%左右,但是到年底漲到了24.1%。當時我們在怎麼樣抑制通脹、怎麼樣保持經濟的穩定方面經驗不足。應當説接受這些教訓之後,我們不斷地改善宏觀調控,這才出現了從2003年以來連續六七年平穩、快速增長的勢頭。
但是我們現在這一次通脹的成因,跟歷史上特別是跟1988年、1994年的通脹成因是不一樣的。前兩次主要是需求膨脹所帶來的,這一次物價上漲更多的是由於供給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農副産品價格,農副産品供給出現了波動,首先是豬肉、食用油供給出現了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我們連續多年投資率比較高,特別是我們投資結構裏面重點投向了那些重工業,主要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機械製造等這些高耗能、高投資而且排放較多的領域,這就使得能源、資源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我們國內的資源、能源又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所以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而進口這些能源和礦産品價格漲得讓我們受不了,這種輸入型的通脹給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第三是這幾年外匯儲備大量增加,主要是由於外資的流入,其中一部分是合理、正常的,還有一部分是國際熱錢的流入,造成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
綜合來看,這一次農産品供給的波動是通脹的誘因,而流動性過剩對通脹起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現在,我們的價格基本上理順了,現在市場的供求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自動的調節機制。哪一種商品價格高了,很快就會刺激生産者去投資,加快生産、增加供給,這個價格很快就會下來了。這種供求的調控機制已經形成了。
特別是現在,整個商品仍然處在供過於求和供求平衡的狀態。商務部信息中心統計的600種日常商品中,80%是供求平衡的,19%是供過於求的,所以供過於求和供求平衡的商品佔到我們全部商品的99%以上,供不應求的商品極少。
所以像1988年、1994年那樣的惡性通脹不會再出現了。但也不要想象一兩年內這個價格上漲勢頭就能控制住。因為這一次價格上漲有長期的、歷史的原因,所以可能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每年我們要把物價上漲的幅度控制在5%到6%左右,來逐步理順農産品的價格和能源、資源的價格。
關於如何調控,中央採取的政策就是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把財政政策跟貨幣政策結合起來抑制通脹。
也就是説,對那些短缺的産品,通過財政的支持來儘快增加生産、增加供給,從而平抑價格。那麼通過這些有效的手段,應當説我們已經開始見到效果了。特別是我們看到了五六月份豬肉、雞蛋的價格都開始出現拐點,要往下走。所以下半年物價會逐步地回落。
除了要更多地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採取鼓勵政策來滿足供應之外,我們還要對因為價格上漲而受到影響的低收入群眾給予財政補貼。
此外我們還要繼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是在利率政策方面,在前段時間政協召開的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好多專家提議不要再提高了,因為現在不少企業都難以承受了。另外,現在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已經很突出了,包括出口行業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對於利率的提高,對於收緊信貸的反應非常敏感。因此,現在需要採取調整信貸結構、有保有壓這樣一個政策,對於市場銷路比較好、生産經營確實比較困難的,要通過窗口指導滿足他們對貸款的需求,不至於使生産受到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近期與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經濟熱點面對面”聯合採訪了多位著名學者、官員,針對近期財經熱點問題深入剖析。相關內容也可見17~24日每晚22:03開播的CCTV2“經濟熱點面對面”節目。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本文根據作者發言整理而成,未經作者審閱)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