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給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大禹的故鄉——北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隨著重建家園開始,如何保護災區羌族文化也提上議事日程。昨天,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文化學院聯合召開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産座談會,並成立包括23名成員的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産專家調研組。 調研組昨天連夜開會決定,只要北川縣內各個鄉鎮之間的路可以通行了,專家們就開赴災區一線開始調查。
到一線調查“家底”
“我們老城的文化館、圖書館被山體滑坡淹沒,文化館除了一個臨時工,全部遇難。”一提起北川縣文化方面的損失,從事了20多年文化工作的北川縣文體局原副局長羅勝利就泣不成聲。他説,遇難的文化館職工中,還有市級非遺項目羌族民歌的傳承人計學文。隨著人的逝去,他唱的羌族民歌也再難響起。還有前年曾代表羌族參加全國鼓舞鼓樂大賽,表演羌族特色鈴鼓舞的羌人,也有七八位遇難。
前天剛剛從災區趕回北京的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則了解到,集羌族建築精華于一體的碉樓,只有原來位於山頭上的得以保留,山腳下的則基本沒有了。
到底有多少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存在地震中損毀?沒有人能説得清楚。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説:“保護羌族文化遺産,第一步就是要到災區一線去調查。弄清楚到底那裏的文化受到哪些衝擊,再研究出對策。”
徵集實物別讓文化隨塌房被棄
“2005年,我們好不容易在縣裏建成了北川羌族民族博物館,徵集了500多件藏品。還沒開展,這次全埋進去了。”羅勝利難過地説,他親手徵來的一個清代的弩,用藤條做弦,非常罕見,現在也不知道下落了。現在災區的群眾正著手蓋新房,倒塌的房屋中有很多東西就會被遺棄,如果不抓緊時間去搶救性徵集,很多反映羌族文化的實物就沒有了。
宋兆麟建議,起碼要徵集全面反映羌族文化各方面的實物2至3套,保證首都、四川省和當地都各有一套。中國文聯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提醒,在徵集實物的過程中,除了文物,還要注意收集羌族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東西,比如經書、唱本等,才能全面保護羌族文化。
全國動員整理羌族文化
“有3000年曆史的羌族目前全國只有30萬人口,他們到底對中國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哪些影響?”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感嘆,地震前,除了我們知道的羌寨、羌笛、刺繡、云云鞋、紅綁腿、釋比戲,羌人居住的鄉鎮、村莊裏,還有哪些我們根本還不知道的文化遺産?專家們發出倡議書,希望全國對羌族文化有研究的專家學者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各種影音資料貢獻出來,為保留一個全面的羌族文化出力。
“搶救羌族文化的工作歸根結底是要人去做,而且需要長期做。”羅勝利呼籲,多派些高素質文化人才去災區。中央民族大學陶立璠教授當即表態,很多民族、民俗等學科的高校碩士、博士都希望參加保護災區文化的工作。大量專業人才共同努力,一定能把保護工作做好。
留住根脈活態保護
嚴雋琪介紹,目前,北川已封鎖,災區的羌族群眾將在新的地方重建家園。劉錫誠建議,重建過程中要儘量讓同一個族群、原來就生活在一起的羌人還生活在一起,保持完整。這樣才能留住他們族群的根脈,才能活態地保護下他們的文化和生活。
責編: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