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從空中拍攝到的桂林全州縣雪災景象(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瑞華 攝 給中國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産損失的特大雪災,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值得全世界反思。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表的新聞公報表明,這場特大異常雪災,同此前發生的伊拉克暴雪等一系列災害性天氣一樣,其“幕後黑手”是去年秋天生成、影響漸強的拉尼娜現象。換言之,突降中國的雪災,僅僅是世界氣候異常的後果之一,並不是孤立的個別現象。 |
包括中國雪災在內的系列氣候異常事件提醒世人:應對天氣變化已經不是什麼未雨綢繆的長遠話題,而是兵臨城下的當務之急。如果人們還停留在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將飽嘗“不預則廢”的惡果。
應對氣候變化,當從兩個方面考量:一是世界各國加強合作,通過信息共享和技術交流,共同提高監測、預測水平,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建立全球聯動預警機制;二是改革現有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綠色、環保和節儉,儘量減少人為活動對自然界的干擾,減緩氣候變化的步伐。
在防災減災方面,發展中國家尤其要提高警惕、優先考慮。發生在中國的特大雪災告訴世人,在異常天氣面前,監測能力越是薄弱,基礎設施越是落後,生活物資、醫療設備和能源儲備越是不足,其抗災能力就越差,而遭受的損失就越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時,不應忘了防災抗災能力的建設。
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發達國家責無旁貸,應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其首要責任。從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源上看,數百年前就開始工業化,並憑藉掠奪全球資源、能源而率先富裕起來的發達國家,其對全球環境和氣候變異的“貢獻率”最大;從對全球物質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現狀來看,發達國家的人均量最高;從遏制氣候異常的能力上來講,技術領先、設備先進、信息發達、資金雄厚的發達國家行動力最強。因此,發達國家如果再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推三阻四,再在技術、資源援助等關鍵性問題上斤斤計較,將義理難容。
聯合國救災機構“國際減災戰略”發出警告,所謂的“怪天氣”正變得越來越普通,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將成為“正常”現象。因此,全球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更加緊迫。去年12月巴厘島會議制定的巴厘島路線圖僅僅是一個起點,為了在未來兩年內就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安排達成協定,國際社會仍需進行大量實質性的磋商和談判。發展中國家能否有效參與這一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達國家是否在資金和技術援助方面採取實質性行動。(趙永新)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