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處理關係保險行業形象
●保險業應長期加強風險研究
●理賠工作力爭讓投保人滿意
●參與救災控制損失樹立形象
自1月10日以來,歷史罕見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已給我國南方20個省區市造成重大災害。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災,社會各界迅速行動起來投入到抗災救災的隊伍中,中國人保、太平洋、平安等保險公司啟動了應急機制,設立雪災保險理賠的快速通道,充分發揮了商業保險在災後補償中的獨特作用。
保險具有其他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即保險的保障功能,而災害過後,經濟補償是最直接的救災措施,因此,保險業在巨災中的身影格外突出,引人注目。
此次南方的冰凍雨雪災害可以稱得上是大災,同時也是一次危機,作為以風險為業務對象的保險公司,其危機意識必不可少。任何一次風險的發生都可能演變為危機,而危機發展之迅速容不得有過多的準備時間。危機處理得好,保險業的形象將會得到提升,甚至是重塑,而危機處理得不好,則很可能招致極大的非議。
保險業的巨災危機意識首先要建立在對風險問題的長期關注上。保險業是專門從事風險管理的行業,被譽為社會發展的穩定器,而其穩定社會的力度有賴於對風險的把握。世界上許多優秀的保險公司同時也是出色的風險研究者,例如瑞士再保險公司在巨災風險方面的研究,一些健康險公司對疾病風險方面的研究,做員工賠償保險的公司對員工傷害風險的研究等,都是非常突出的。
自然災害風險的形成機制非常複雜,但氣象災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預測的,如此次南方的冰雪災害主要與“拉尼娜”現象所引發的極端天氣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出現的降水異常分佈特徵和歷史上較強“拉尼娜”事件發生後的冬季氣候特徵非常相似,“拉尼娜”把暖濕氣流帶到了本來就氣溫很低的南方地區,導致了強降雪。實際上,近年來,歐洲地區就已經出現冬季強降雪天氣增加的勢頭,而且已經發生了交通災害風險加大、一些地區電網受損影響正常供電的情況。作為風險管理者的保險業,應該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不僅有義務向社會各界通報這些風險研究結果,而且要在業務方面提早準備。
其次,保險業的巨災危機意識還體現在危機應對的形式上。這次冰雪災害對中國保險公司處理公共危機的專業素養是一次考驗,這種考驗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個是損失補償,一個是損失控制。先談損失補償,這次保險公司承諾的快速理賠,只是一個基本要求,關鍵是理賠能否讓投保人滿意。財産保險條款中對於“雪災”責任的定義和公眾對於“雪災”的認識可能有差異,我國保險消費中一直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有些消費者對保險責任認識不正確,很多情況下消費者都是按照常識來理解保險責任,而保單中載明的保險責任卻是有特別規定的。如果在理賠過程中這種差異比較明顯,將會使保險公司面臨不利的境地。
再看損失控制。因為保險公司是損失的賠付者,所以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損失控制者。保險公司作為損失控制的專業機構,應該積極參與救災,這不僅會減少日後的賠付,而且對於樹立其優秀的公眾形象十分有益。災害發生以來,各媒體都用大量篇幅報道災情發展以及救災進展,除了直接負責的部門,如電力部門搶修電力設施,民政部門發放救災物資等之外,還有很多國家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發揮了自己的力量,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向受災較為嚴重的7個省(區)捐贈5萬台收音機,以使受災群眾及時了解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抗災救災的安排部署,掌握新聞和交通、天氣信息,被封高速公路沿途的熱心商家為司機送上熱飯菜等。保險公司本就具備雪中送炭的形象,這個“炭”不僅是狹義的保險賠款,更是廣義的災害救助,這種救助所帶來的社會效應是廣告等其他宣傳途徑所不可比擬的,它能幫助公眾迅速認識到保險的精髓,有助於培養消費者的保險意識以及對保險的認可,這不正是保險公司長期以來所追求的嗎?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