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為各方所關注。不過,學者們及一些機構報告大多認為,雪災在短期內對物價會造成壓力,但不會對宏觀經濟預期産生影響。
不存在所謂的“拐點”
昨天,世界銀行調整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將中國2008年GDP增長率預測由此前的10.8%下調至9.6%,CPI漲幅則由去年9月份的3.8%的預測調高至4.6%。
不過,宏觀經濟學家王小廣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世界銀行降低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的原因是年初整個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轉變,影響一季度經濟走勢的外部原因主要取決於美國經濟放緩的節奏。
王小廣表示,此次雪災對經濟更多的是直接財富的損失,對GDP的減速沒有直接關聯。持續20多天的雪災對整個宏觀經濟走勢不會有“質”的打擊,只是短期內物價會承受更大的上行壓力。
投資銀行匯豐昨天發佈報告也預計,相較於2003年的SARS疫情,本次雪災對中國國民生産總值的影響短暫且要溫和得多,但1月份的CPI可能會突破7%。
“基本上,2008年經濟增長減速已是一個共識,但並不意味有質變的拐點來臨,雪災損失也不足以引發此類拐點。”王小廣説。
對於這場突發事件,高盛昨天發佈研究報告也認為,這樣嚴重的雪災自然會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但暫時性的供給衝擊一般不會對經濟造成持續性的影響。也就是説,雖然暫時性的外生打擊可能會使得經濟滑坡有所加劇,但很少會導致經濟周期發生根本性改變。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華清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雪災對整個經濟面影響不會太大,尤其1月是傳統的工業淡季,但對於部分缺電的省份,區域經濟損失會承擔更多。
徐華清表示,缺電省份目前都在保障居民、公用場所的用電,工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的能源供給不足,會對部分依賴高耗能工業的地區造成經濟放緩。
深層次問題面臨調整
雖然各方對於雨雪氣候的影響抱有樂觀態度,但此次突發雪災也暴露了整個經濟運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王小廣表示,中國經濟在2008年同樣面臨着一個內部的調整。
首先針對“通脹”。王小廣認為,食品供應由於運輸阻礙將更加強化這輪“結構性”物價上漲,對整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將再度造成壓力。這有可能會影響中國經濟更進一步放緩。
高盛上述報告則指出,中國經濟超過11%的GDP增長顯然將中國的整體經濟繃得太緊,而供應面受到的微小的衝擊都可能帶來嚴重的瓶頸和通脹壓力。
“中國目前不會導致通脹壓力的潛在增長率並非11%,而很有可能處於9%~10%的區間。因此,要想使通脹最終降至適宜區間之內,總體經濟增長可能需要在當前基礎上進一步放緩。”高盛稱。
另外,深層的價格體制,尤其資源類價格調整的改革進程可能會受到調整。
高盛認為,決策層最終將會取消近期出臺的幾項限制能源價格的措施。一旦天氣轉晴,政府仍將面臨着艱巨的任務:難以平衡逐利的發電廠確保充足的能源生産同時又承擔經濟損失。
可能引發災後重建投資
目前,整個煤電油運還處在應急狀態。昨天,國務院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稱,各地目前在落實以煤定電。各地區要根據電廠的煤炭供應、庫存情況,安排電力生産和使用,要確保本地煤炭庫存不低於10天用量,尤其是全力保障電網結構中起骨幹支撐作用的電廠用煤。低於10天用量的地區,應降低發、用電水平。
發改委方面昨天稱,神華集團作為國有大型煤炭企業,目前正努力增加煤炭生産和電煤供應。及時調整了2月份電煤生産計劃,在2月份比1月份生産天數減少2天的情況下,安排2月份電煤生産計劃2020萬噸,比1月份日均提高20%。
長期跟蹤電煤問題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元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也認為,10天存煤量仍處於正常線15天之下。“存煤問題”的解決還將延續至雪災之後。
對於整個經濟的後續影響,王小廣對記者表示,可能雪災之後會引發一輪災後重建的投資,對經濟增長可能將是另一個層面的促進。
高盛的研究則進一步認為,此次雪災暴露了基礎設施投資薄弱。中國經濟一直以近10%的速度增長,但中國在鐵路、公路、機場、發電廠以及輸電網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仍然是巨大的。高盛認為,中國在中長期內需要而且能夠加大投資,從而最終擴大消費。
高盛稱,由於暴雪的破壞以及今年籠罩着全球經濟的陰雲能促使決策層將寶貴的資金更多地用於國內投資而非用於回報低下的海外資本輸出。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