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10日,一位陌生男子給報社打來電話,“你們能不能報道我一下,我的事跡很感人。《遼寧日報》、《營口日報》、中央電視臺,好幾家媒體都報道過我。”打來電話的是蓋州市什字街鎮邢家溝村農民呂慶榮,他居住在碧流河的水源地。
為保護這裡的生態環境,20多年來,老呂每個月都抽出幾天,拎著大袋子在沿途撿拾丟棄在河邊的垃圾。不僅如此,他還不斷向村民宣講環保觀念,阻止村民捕捉野生動物……在他的影響下,現在邢家溝村裏的小學生都在開展環保教育,並組織垃圾回收的活動。然而在這些成績的背後,呂慶榮被很多人所誤解,有人説他是“彪子”,有人説他靠撿垃圾發財。
5月23日,記者來到了呂慶榮的老家邢家溝村——一個營口、莊河、瓦房店、普蘭店四地接壤的小村莊。
撿破爛的環保名人
4月28日,一位衣著陳舊、不修邊幅、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拿著一本詩集,背著一個旅行袋,蹲在大連市中山區三八廣場附近最繁華的街頭。拉開旅行袋,倒了一地野芹菜,大聲叫賣起來。
呂慶榮是詩人、蓋州市作協會員、環保協會主席,但在常人眼裏,他更像一個平凡的農民。“那天來大連市環保局參加活動,怕路費不夠,帶了些山野菜在這邊賣點。”老呂説,每次外出,他總要帶一兜純天然的山野菜,節省開支。“可惜大連人不認野芹菜,沒賣出去多少。”但老呂還是挺高興,他的事被大連市環保局知道了。
去年年末,通過省內多家媒體的報道,大連市環保局得知呂慶榮的事跡,並邀請他來大連參加了幾次環保活動,老呂為此著實高興了一陣。
大連市環保局邀請呂慶榮,是因為他是營口人,卻一直做著維護大連人的事情。“我家的位置挺特殊,是四地的交界處,是碧流河的水源地。”老呂對故鄉的歷史瞭如指掌,20多年前,這座營口、莊河、瓦房店、普蘭店四地接壤的村莊,發生了一次改變他一生的災難——山體滑坡。
“村子裏死了上百人,河道裏全是屍體,房屋都被埋了。”呂慶榮還記得當年的恐怖場景。1981年7月28日淩晨4時,洪水衝著泥土從山上滾下來,村裏的房屋就像玩具一樣,頃刻倒塌,被淹沒在滾滾洪流之中。
1984年老呂退伍回家,發現災後的老家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山上的樹都砍沒了;河道裏到處都是老鄉開墾的水稻田;生活垃圾、農藥、動物屍體隨意地扔在河裏……村民無意識的行為幾乎已毀掉周圍的生態。
缺少植被,山上土層鬆動,趕上雨天,泥沙紛紛流進碧流河水庫,嚴重影響水庫安全;開荒河道,遇到雨季,河水在河道裏亂竄,隨時有氾濫的危險;農藥瓶內的殘留物流進碧流河,一到夏天,河裏的魚都被藥死了,上千條死魚,白花花一片浮在河面上。呂慶榮看不下去了,“這樣下去,再過幾十年碧流河就會消失。”
從那時起,呂慶榮變了,變成鄉親們眼中的“怪人”。老呂每個月都抽出幾天,拎著大袋子,一路走去,沿途撿拾丟棄在河邊的垃圾,從他的住處到碧流河水源地,走路要小半天,“能回收的,我就撿來賣給廢品站,不能回收的我就焚燒或者就地掩埋。”
這一撿就是20多年,原來相貌堂堂的小夥子變成了一臉滄桑的老頭。幾年下來,呂慶榮成了遠近聞名的“垃圾大王”。“我算了一下,至少撿了10多噸垃圾。”老呂説。
老呂還起草過一份環保報告,描寫碧流河水源地的生態現狀和他的憂慮,他把報告郵到了大連。大連市市長很快作了批示,從2003年起,大連市連續撥款30多萬元,用於碧流河水源地生態養護和治理,在碧流河水源地10多裏的範圍內立起“碧上治理工程”的石碑。“但是效果不大,錢沒用到地方。”呂慶榮認為,保護碧流河應該從源頭開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