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復興之路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軍博再現中國百年復興之路(組圖)  

 

CCTV.com  2007年10月17日 20:01  來源:北京日報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屈辱的一頁。一百多年間,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國人民,則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復興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追尋與探索,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勝利的喜悅,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

  本月13日,再現了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復興的展覽《復興之路》,在軍事博物館開幕。展覽分五個部分,分別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産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此次展覽的展品由國家博物館提供,其中包括圖片748幅,文物630件,其中70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三千斤大炮抵不住二千英軍

  展覽第一個重量級文物是林則徐向清政府報告“虎門銷煙”的奏折。奏折中,林則徐詳細敘述了在虎門銷毀英國鴉片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以至於使道光皇帝看得熱血沸騰,朱批道:“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但這一大快人心事,很快就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英軍進犯廣州,遭到抵抗後,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2000多英軍又進攻沙角、大角炮臺。這次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很快炮臺失陷。展覽中,由抗英名將鄧廷楨和關天培監製的虎門大炮,見證了這段歷史。

  這大炮純鐵鑄成,體長2.5米,重3000斤,射程1000米。炮身為筒形,前小後大,兩側有耳軸,炮身上鐫刻有“道光十六年七月”“炮重三千斤”等銘文。但這樣的龐然大物,卻抵擋不住2000英軍的進攻,很快虎門陷落,廣州陷落,鎮海陷落……清政府在英國的尖船利炮下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史一百餘年的屈辱歷史。

  黑暗中摸索前進的道路

  經過鴉片戰爭的失敗,一批進步的中國人,拋卻了長期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態,他們開始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政治制度,企圖找到一條自強之路。展覽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集中展出了一批清末民主人士為探索救國之路而辦的刊物。其中,1897年由嚴復等人創辦的《國聞報》就在展出之列。它不但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而且是報道國內外新聞、介紹西學新知、發表時事評論,宣傳維新變法的一個重要陣地。

  另一個與嚴復有關的是他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的手稿,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啟發了一批國人。此外,中共二大宣言、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各個版本等文物,都記錄著中國人民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

  展廳中,一個巨大陰森的絞架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目光。這個絞架正是當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革命先行者李大釗使用的。絞架由純鐵製成,頂部可以固定繩索,腳下有兩個可以抽拉的踏板。據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副主任曹欣欣介紹,這個絞架是反動軍閥專門從德國進口的,它也是最早收藏進國博的藏品,編號為001。

  1927年4月28日,為了遏制共産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張作霖不顧各方輿論的壓力,殺害了李大釗等20多名革命志士。但共産主義理論卻並沒有被扼殺,它像星星之火燃遍了整個中國,並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

  “血石”見證八年抗戰烽火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軍民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

  在棗宜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成為第一個為抗戰犧牲的高級將領。1940年5月為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進行的棗宜會戰開始了。會戰首先以棗陽為中心的展開。為了完成圍殲日軍隊任務,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親率一部深赴敵後,誤入日軍包圍。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這次展覽展出了兩塊被張自忠鮮血染紅的“血石”。這兩塊暗紅的石頭看起來觸目驚心,仿佛把觀者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沙場。

  八年,無數中華兒女為保衛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黃埔路(今解放路)國民黨陸軍總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向中國投降書上簽字。同時向中國政府交出的,還有岡村寧次象徵軍權的軍刀。這把染著無數中國人鮮血的軍刀,也在此次展覽之列。

  新文物記錄新中國的成長

  除了那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變化的新文物。

  1954年4月,蘇、美、英、法、中五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國際舞臺。對於長期被孤立和包圍的新中國來説,無疑是一次全面打開外交局面的好機會。周恩來總理當年出席會議時,身穿黑色大衣,頭戴黑色禮帽的瀟灑形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這頂記錄著歷史的禮帽,這次也在展出之列。同時展出的還有周總理在會議上的發言稿原件。曹欣欣告訴記者,為了這次展覽他們還專程收集了一批新文物。山東普通農民劉元玖40多年的家庭賬本就是其中之一。這二十多個賬本,記錄了劉元玖一家日常的收支情況。它不但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生活的變遷,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對這些記錄了中國百餘年來尋找“復興之路”的展品,一位89歲高齡的老觀眾李唯實感慨不已。他説:“我1919年生人,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中國近百年曆史也是我的人生,看著這些展品,好像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年輕的時候,絕對想不到中國能有今天這樣富強,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共産黨領導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RB160

  圖一: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孫戉RJ134

  圖二: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使用的大炮。

  圖三:黃安赤衛隊的土槍(上)和洪湖遊擊隊的土炮筒。

責編:趙文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