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復興之路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們需要這樣的教育——《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側記

CCTV.com  2007年10月15日 11:38  來源:  

  11歲的張珺鈺今年剛升初一,現就讀于北京市第27中學。“展覽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政府與英、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些知識歷史課本上都有,但展覽的圖片比書上多,展覽的形式更豐富。”

  張珺鈺在留言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通過今天的展覽,我看到100多年前祖國的樣子。從100多年前到現在,這個過程有艱辛、有痛苦、有失敗也有成功。我想,人生的經歷也是這樣,讓我們一起來珍惜這個美麗的祖國吧。”站在旁邊的母親説,“看到她的留言,我們覺得帶她來參觀的目的達到了。”

  13日是《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的第一天,恰逢週末。和張珺鈺父母一樣,寓教于展的家長並不少。

  63歲的劉繼榮和老伴退休前都是軍人,13日上午,二老就帶著6歲半的外孫王弈智進了展廳。“小傢伙愛聽故事,經常纏著我講在部隊經歷的事情。這次我得好好看,好好學習,回頭再把展覽以故事的形式講給他聽。”

  曹金英是航天中心醫院的一名護士,13日一大早,她和愛人就帶著7歲的兒子出現在展廳。小傢伙對展館裏的實物尤其是機器人模型感興趣。曹金英錶示,這次趁週末帶孩子來參觀主要是為了讓他接受教育。“現在的孩子太嬌慣,艱苦在他們的頭腦裏只是一個詞,沒有具體概念。比如當他看到破舊的展物第一反映會問是不是故意弄破的。”曹女士表示,在參觀中利用實物、實例進行教育,比純粹的説教效果要明顯得多。

  來自河南省安陽市纖織廠的呂桂香在看展覽的過程中,幾次用手擦去眼角的淚水,“回去後我一定要教育我的孫孫。”

  79歲高齡的鐵路退休老人拄著拐杖看完了展覽,他表示,“展覽如實展示了中華民族復興史,像我這個年齡的人早已退休,但我今天心情仍很激動。年輕人應該多來看看,激發起愛國熱情,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家住東四的77歲老人武治平認為展覽內容豐富,教育意義非常大,並提出能否適當增加一些“居安思危”的內容。

  空軍指揮學院五隊學員劉耀新在留言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觀感:作為革命軍人,我們要肩負起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甘當偉大祖國“復興之路”的鋪路石。甘當“復興之路”的鐵欄杆,勇於學習、刻苦練兵,為“復興之路”提供堅強有力的戰略保證。

  據了解,展覽開展的第一天,觀眾量就達15373人,其中團體觀眾13500人,零散觀眾1873人,觀眾留言總計162條。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趙文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