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Poems
透視秘密:揭發生活中的靈論
陳國華是一個新加坡土生土長的作曲人。他不但在音樂方面卓有成就,而且還是個畫家,擅長油畫、蠟筆畫和水彩畫創作。他從 5 歲起就開始系統地學習繪畫,並於 1966 年一舉奪得東京國際兒童畫展的金牌,1968 年他還代表新加坡參加在墨西哥市舉行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兒童畫展。
一直以來,在陳國華藝術創作當中,繪畫都會帶給他特別的靈感與創作思路,在作曲之餘,繪畫同樣能夠幫助他進行冥想並思考與音樂無關的問題。
1999 年,為了配合陳國華新發行的鐳射專輯《CHINA BLUE》,他戲劇家郭寶琨之邀在新加坡的藝術之家——電力站,舉行了為期9天的個人畫展,畫展名為《畫樂,吟夢》。展出的作品運用了傳統繪畫手法和現代繪畫手法,題材涉獵廣泛,包括竹,松樹等等,雖然都是畫中長見的素材,但其詮釋的方式卻獨具特點,充分地表現出這位作曲家廣闊的內心世界。在畫展期間,他還在電力站裏舉辦了一個個人演唱會。
陳國華所的繪畫,也反映了他對音樂的執著。一直以來,他的音樂創作都不斷的審視著自己身為新加坡人、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的多重身份。在生活中,陳國華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英語和馬來語。他的音樂更是重視和融會了多元種族的元素,為我們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架起了一座有聲的橋梁。而與此同時,他也將這些意念也帶入到他的繪畫當中。
陳國華相信在我們日常瑣碎的生活裏,隱藏著許許多多互動相連的秘密,而這些秘密猶如蛛網一般稠密、交織,就像是連接天地的階梯。
他説:“在我的作品中,音符、文字、影像都在積極地引現這些秘密,讓所有的人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去揭發生活中的靈論。”
21歲時,陳國華對攝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直到1999年,他才認真地運用他獨有的藝術視力去進行創作,“透視生活中的裂縫,凝聚每一天的重要時分,去透視生活中秘密。”
陳國華的第一篇“攝像詩詞”名為《在路上遇見菩薩》,這則“攝像詩詞”匯合了攝像、音樂與詩詞,綜合地描繪了現代生活的浮沉。陳國華希望能夠重新把默靜帶回我們忙碌的日子裏。
“在我們的日子裏充滿了太多的動、太多的速、太多的拼、太多的念。我想提醒大家在默靜裏也蘊藏了許多的美。不動之中有著動畫所無法表達的意象。我很希望能夠跨越動與靜的邊界,在其中間讓大家領會到不變應萬變、不動勝急動的道理。”
古老的回教書籍裏有記載:“急是疾,緩是智,是神也。”
DVD 裏包括了兩篇“攝像詩詞”——《回顧戰爭》和《回顧和平》。
這兩篇“攝像詩詞”是由新加坡歷史檔案局特別委任創作的作品,是 BUKITCHANDU 博物院的永久展示品。這兩個作品集合了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日戰爭和投降的畫面,結合在《在路上遇見菩薩》裏的照片與詩詞,配以特別編寫的音樂來表達那動蕩的時代。
很少人知道,這些“攝像詩詞”還包含了另一個元素。
陳國華之所以投入音樂工作,是因為以前那些他寫好的詞,總是找不到理想的曲子,而對他來説,曲與詞之間是可以帶動聽的思維。
陳國華總共發行了7張個人專輯,在這7張專輯中,陳國華充分地表現出他作詞的才華,在這些“攝像詩詞”裏,陳國華展現了他具有的獨特的風格,真摯地將自身的情感、時代的韻律以及人性的渴望歷歷呈現。
默默的文字加上影像和音樂是非常的直接。簡潔的文字裏所表達的真諦,是陳國華創作的內涵。
“這個年代已不是純樸的年代,純樸的年代已經流失。藝者、哲學家、普通人如今都站在同樣的立場,問的是同樣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對今天的世界來説是最恰當的。藝者創作的作品,結合了哲理和普通人生活中的事件,問題的解答就在這三者的結合之中。而藝術是必須與世界溝通交流的。”
責編:劉瓊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