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都是應屆畢業生集中找工作的時期,面對比往年更嚴峻的就業壓力,連日來,北京、廣州、重慶等地的畢業生招聘會,幾乎場場爆滿。面對如此緊迫的就業形勢,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近期出臺了四項措施。一是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達到年限國家代為償還學費,對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由國家代為償還這些學生的學費和助學貸款;二是部隊提前進校預徵士兵,升本科考研究生可加分。教育部門將對2009年高校畢業生,採取五六月份進校預徵辦法,鼓勵大學生投身國防建設;三是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招3萬畢業生到西部任教,最後是要增加緊缺學科碩士招生,擴大第二學士學位規模。
CCTV2《今日觀察》主持人陳偉鴻和評論員何帆、張鴻共同關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覓良策
何帆:不能用研究生擴招來解決就業問題
教育部出臺的有些政策需要再商榷,比如説研究生擴招,當然作為導師我很高興,明年報我的研究生會更多。但是我也很擔心現在學生這麼多了,管得過來嗎?
如果現在還是用研究生擴招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重蹈了覆轍。因為1999年也曾通過大學生擴招,緩解就業的壓力,最後等4年之後,這些大學生畢業了才真正遇到大學生就業難的壓力。2002年那有150萬名畢業生找工作,所以市場上一下子非常擁擠。所以我們現在又在用研究生的擴招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是在解決問題,我們是在推遲問題,那推遲完問題了,等到兩年之後,碩士生畢業了之後你怎麼辦呢?你只能博士生擴招,然後再過三年,博士生又解決不了就業問題,怎麼辦呢?最後就沒有辦法了。
“找工作”對於這些剛剛進入社會的孩子而言,是人生的第一道考試。而這個考試對他們來説太嚴峻了,對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看到他們淒淒惶惶的情況,我經常會想到,杜甫有一首詩裏面説到,説“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那是當年杜甫的時候,找不著工作,寫的這個詩,他當時的這個心境和現在我們學生的心境是非常相似。
張鴻:要有配套政策鼓勵畢業生到邊緣地區基層就業
鼓勵畢業生到邊遠地區基層就業,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單純從發展西部,發展中西部的經濟的角度考慮,覺得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但特別擔心它的後續能不能做得很好?比如説支教幾年以後,後面是在西部紮根了幾年以後,他願意回到城市裏來就業的時候,有沒有後續的政策來支持他,來保證他?如果沒有,那可能會對未來有一個擔憂。所以這些政策的配套應該更長遠一些。
市場變幻 成材還需一專多能
是工作難找?還是好工作難找?是學不能致用,還是就業形勢變化太快,如何適應社會的需求,怎樣找到就業的金鑰匙?
張鴻:就業市場是非常難以琢磨的
比如説幾年前,會計、計算機、金融會當做特別熱的專業。但是現在這些專業已經過剩了。 去年證券公司的收入也特別高。但今年證券公司已經不掙錢了。所以對市場的判斷是很難的。所以如果單從就業角度來説,我覺得我們不能追熱,學一個技能能保證有飯吃。
另外我們的教育還存在結構問題。我國是一個製造業的大國,所以最缺的是具有高級技能的藍領工人。 06年光數控高技能的的人才,缺口就有60萬。上海就有一個統計,從05年開始,高職生的就業率就高於本科生,因為這些學生直接面對市場,技能面對崗位。
何帆:大學生應該有“瑞士軍刀”的能力
現在的世界跟過去不一樣了,不是説學好一技之能你就能夠獲得一個穩定的工作。因為這個世界現在變化太快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瑞士軍刀。瑞士軍刀是什麼特點呢?你看瑞士軍刀它有很多種用途,它可以當刀,它可以當起子,它可以當螺絲刀,而且它不是萬金油,就是你拿出來任何一種作用,它都是非常精良的工具。所以以後的人才需求是這種綜合性的人才。
以後的人才不是專業的技能,它是綜合性的。要看跟別人合作的能力,跟別人溝通的能力等等,這個專業更重要。
要反省為什麼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市場上不受歡迎?這是教育出了問題。因為中國的教育有很多都是應試的教育,跟市場沒有關係。
過去講中國教育已經産業化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産業化是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供給。不是説産業化僅僅是收錢。舉一個例子,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英語,然後一直學到大學,你要學多少年,可是當大學畢業出來,還要去上新東方,還到去上華爾街英語,去練口語。這就意味原來上學學的英語並沒有太多的效果。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模式需要反思。
畢業大學生應有適當保障
風物還須放眼量,大學生就業觀念,需要怎樣轉變?未雨綢繆,政府指導就業,保障體系還須提前介入。
徐小平:有用是教育的關鍵
(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
無論就業形勢好或壞,怎麼讓自己在就業市場上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最佳的位置,並不是説一個月十萬人民幣,五萬人民幣的工作,而是你的能力和社會的需求。我想在這個時候中國學生更加應該注意,求職的技巧,求職的方法,求職的意識等等。我對教育部門的建議就在於,希望能夠進一步強化對學生就業意識、職業意識,學習目的意識、教育出路意識(的培養),教育出路,學習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畢業以後,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何帆:工作是西裝可以隨時更換 事業才是人生的支柱
我想作為一個老師,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給家長朋友們提一句醒,學生他的就業壓力越來越艱難的時候,咱們不要給孩子增加太大的壓力,這時候需要更多的鼓勵他們。因為畢竟作為父母來説,最大的心願是讓孩子能夠活得快樂。
對於學生來説,我建議找工作的時要有個良好的心態。工作只是隨季節變換的衣服。我們現在穿著西裝,但是如果天氣熱的話,我們就會把它換掉。我們會不停地換衣服,但只有事業才是我們人生的支柱,而且人生它是一個馬拉松賽跑,我們只有笑在最後,才能夠笑得最好。
最重要是要找鍛鍊的能力,成長的機會。要相信麵包會有的,如果是現在能夠坦然地去接受一個並不覺得很理想的工作,我要祝賀你,因為你成熟了。
張鴻:建立畢業大學生保障體制
其實教育是人生一個特別重要的投資。投資要預感到可能是有風險的。不是説投資了4年、6年,就一定比投資了2年、3年收益就更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整個國家的價值觀,將決定你的投資觀。當然反對説“讀書無用論”,但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唯有讀書高”,不考上大學,農村戶口就不能變成城裏戶口。當一個高級的藍領工人,就永遠是一個農村戶口,就不能享受和別人一樣的待遇。但我們不要把這個大學當做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的途徑。
另外特別重要的是社會要把把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當做一個弱勢群體。因為他沒有參加過工作,剛剛來到這個社會上,是“小苗”,他能不能在找工作期間,我不用去“啃老”,不用“啃”我的父母的錢,我也能拿到一部分的社會救濟?
(《今日觀察》欄目播出時間:週一至週五21:55—22:25;重播23:50-24:20;次日中午13:00)
責編: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