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裁員,政府審批,是先保護勞動者利益,還是先維護企業利益?波動的經濟形勢下,政府、企業、個人,各種矛盾如何調理?《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們要和大家關注的核心關健詞是“限制裁員”。一段時間以來,面對著國際國內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們沿海的一部分企業,在生産和經營上出現了困難,一部分人也因此失去了工作,針對這一現象,各地也出臺了一些限制裁員的措施,那麼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所謂的裁員潮真的出現了嗎?在今天,我們的節目現場兩位評論員是霍德明和張鴻,也歡迎電視機前的各位登陸央視網、騰訊搜搜網和搜狐網,發表大家對這一話題的看法,稍候我們會在節目當中來關注各位的網絡留言。
好了,節目一開始,我們先來看看各地出臺的一些限制裁員的措施。
面臨日趨嚴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裁員和失業,逐漸成為老百姓街頭巷議的關健詞,但在各方擔憂的同時,各地政府頻頻出招,限制當地企業裁員的政令,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11月18日,青島市在全市下發《關於進一步用人單位裁減人員有關問題的意見》文件明文規定,包括工傷,患病在內的六種人員企業不能裁減,用人單位裁減人員20人以上,或者佔企業職工總數10%以上的計劃,企業要提前30天向工會或者是全體職工説明情況。
在湖北,當地政府部門啟動了失業調控預案,預案要求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集團企業,不允許直接裁員,一旦這些企業遭遇經營困難,應該按照先降薪,再裁員的步驟來。
重慶的政府部門對當地國企裁員問題,也進行了嚴格控制,不僅不裁員,重慶國資委負責人還在11月19日對公眾坦誠,將確保兌現今年年初向職工承諾的平均工資上漲10%的目標。
在山東政府宣佈加大失業調控力度,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同時政府規定,企業一次性裁員40人以上,須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申報。經批准後才能執行。對於各地政府行政命令限制企業裁員的現象,國內多家媒體進行了各自的報道。
11月20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題為“鼓勵國企不裁員不如給企業減稅”的文章,文章認為,政府手段過於簡單,我們需要進一步理清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政府服務於企業的觀念和職責,應得到明確和強化,只有關係制定清晰,企業才能夠度過難關。企業可以不可以自行裁員?政府能不能限制企業的裁員計劃?經濟形勢波動的日子裏,企業要不要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政府又怎麼樣才能幫助企業度過困難時期呢?這似乎成為了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的一個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