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陳平 |
主持人嘉賓現場探討熱點問題 |
陳平:這當然是完全可能的。這裡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中國技術領軍人物實際對世界前沿的方向,比如電動車、節水工程,都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把這個變成新的主導産業,必須要有價格結構配套改革,使得採用新技術的企業和消費者能夠比維持老技術的省錢,那麼這個新産業才能夠起來。如果我們不改動現有保護高耗能、多費水的技術價格結構,如果不動它的話,即使有前瞻性的産業政策,效果也是不顯著的。
主持人:但具體要實施還需要很多技術細節的配合以及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
陳平:技術政策、産業政策要和價格結構改革配套。
主持人:稍後我們繼續請教陳平老師。
主持人:陳老師,剛才我們看到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時候,擴散的情況下,上海第一高樓上海中心開工了,我們現在看浦東的樣子越來越像紐約的曼哈頓。這個高樓能算基礎設施建設嗎?是不是更像形象工程?
陳平:這對打造上海國際中心品牌形象上有好處,但要謹慎。蓋幾個高樓沒問題,蓋多了會加大金融風險。
主持人:為什麼會加大金融風險?
陳平:樓太高以後,成本高,租金高,經濟好的時候租得出去,經濟不好的時候就會有空置率,就會賠錢。
主持人:要把這些建設的項目,把目前的投入跟營收預期考慮進去。
陳平:要有一個配套,這樣的形象工程要做幾個,不能做多,但也不能沒有。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陳老師,您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另一方面也是物理學家,我特別想問問您,我們中國財政政策跟歐美的財政政策相比,我們特殊性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財政政策見效如此之快,而歐美財政政策效果並不明顯。咱們財政政策在實施過程當中,除了經濟學本身的原理之外,在數字上、結構上還要注意哪些方面?
陳平:中國財政政策有效的一個原因,是中國領導人大部分是做工程出身的。他們在實施財政政策的時候非常有意識地運用了馬克思經濟學道理,先進生産力是生産發展的動力。中國在改革過程裏不斷更新技術,改變已有的經濟結構。而西方財政政策如果繼續談收縮法,也只是刺激消費,而沒有結構分析到底刺激誰的消費。比如美國如果動用財政政策,比如搞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一搞基礎設施建設,立刻會創造農民工的就業。但是在美國休斯敦有一個颶風,颶風以後要重建,美國公民不幹,實際是讓大批非法的墨西哥移民來幹,創造的財政政策沒辦法造福于本國人民。如果動用貨幣政策刺激消費,美國的情形、歐洲的情形越窮越要買進口貨,進口主要是中國貨,又創造了中國的就業,而不是創造美國和西歐的就業。這是美國和西歐比中國改革困難多的原因,簡單動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是維持現有的過度消費結構的話,對他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加大他調整的困難。
主持人:另外一個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有很多社會保障、民生工程,包括基礎設施還沒有完成,所以我們空間比較大,而對於他們來説這樣的項目已經不多了。
陳平: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因素。但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很多,為什麼中國發展這麼快呢?因為中國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非常簡單的道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所以中央政府在決定地區發展的時候,比如先發展沿海再發展西北,只要全國老百姓都接受,中國迅速啟動。但在歐洲就不行,如果財政政策往西歐投,西歐基礎設施已經不錯了,像日本90年代經濟停滯的時候,日本政府公共設施投了很多錢,但是效果非常微弱。如果投在東歐,東歐經濟起來了,西歐企業關閉移到東歐去,會導致西歐國家選舉的時候老百姓反彈。所以你就會發現,所謂的議會制的民主國家在進行結構轉型的時候困難要比社會主義中國困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