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李湉湉
本報訊 這廂是創業板的高調挺進,那廂卻是基金公司的裹足不前。最近幾天,中國證監會和深交所密集發佈了有關創業板投資者暫行規定、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及配套文件,於此同時,由於投研投入不足,缺乏對創新商業模式和對流動性風險的把握,多數基金公司可能暫時缺席創業板投資。
“做創業板的投研性價比太差,我們公司就20多個研究員,主板企業都看不過來,中小板一般不看,更別説創業板了。”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研究員坦言,研究員工作量已經飽和,無暇顧及創業板企業。他算了筆賬,一個研究員能“吃透”的上市公司也就10多個,“看住”20個公司就不錯了,公司總共有20多個研究員,研究範圍能覆蓋500個公司,而兩市主板企業多達1600多家,所以,“根本沒時間看創業板”。而“沒時間”的連鎖反應則是沒研究報告支撐、創業板企業進不了股票庫、基金無法投資創業板企業。“除非是投資特別有價值的‘個案’,基金公司不可能‘撒網’研究創業板企業。”
除了“無暇顧及”,另一些基金公司則流露出“畏難情緒”。“很多創業板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同,看不清楚,很難賺錢。”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表示,很多創業板企業是創新型企業,而創新型企業包括眾多行業和不同商業模式,相比傳統製造業,創新型企業多是“輕資産”結構、無形資産比重高,不同業態和不同模式企業的財務結構可能千變萬化,行業差異非常大,企業之間可比性較差,這需要更靈活的專業判斷。
業內人士認為,在“無暇顧及”和“畏難情緒”的背後,還有基金公司對流動性風險的擔憂。“創業板企業就相當於‘小水塘’,基金這樣的‘大塊頭’進去,不得不防著流動性風險。”有券商基金研究員稱,由於創業板企業普遍流通市值較小,容易為投機資金所操縱,對基金公司流動性風險的控制要求很高。“事實上,基金公司對中小板企業整體參與度不高,也和這個原因有關。”
基金的冷漠似乎與創業板“需要有風險識別、承受能力投資者”的初衷相悖離。“正是因為創業板的風險較大,作為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基金更應該參與其中,分擔一部分風險。”一位基金經理認為,如果缺少基金帶來的資金,創業板可能出現資金供求不平衡的現象,造成估值水平偏低,不利於形成合理的估值定價體系,基金髮現價值的功能不能在創業板上合理體現出來,創業板也無法對更多優秀企業産生持久吸引力,從更長遠的角度講,不利於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構建。此外,他認為,從具體操作來説,基金公司也沒有必要對創業板企業過於謹慎。公募基金是分散投資,在單一創業板股票上所承擔的風險不大,其收益盈虧也不會對整體業績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有證券公司人士指出,8日晚間公佈的《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出乎業界此前“為投資者設定資金門檻”的預料,只要求投資者有“兩年以上交易經驗”,而暫時達不到“兩年”標準的,只是申辦開通程序略為複雜。“這顯然是為了彌補基金可能缺席的資金缺口。”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