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易棉陽:拓展銀行業市場化改革認識之視野

 

CCTV.com  2009年05月20日 07: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證券日報》  

  在西方新經濟史學旗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看來,經濟史就是按時序解釋經濟歷史。昨天所發生的經濟事件,在今天看來就成為了經濟史,今天的經濟史就是過去的應用經濟學。正因為此,經濟史學家特別是研究當代經濟史的學者,應該一隻眼看過去,一隻眼看現實,兩眼聯動,看透經濟歷史與經濟現實,再從歷史與現實中預測未來。這就是經濟史學的功效,或者説是經濟史學作為獨立學科存在的理由。經濟史學要發揮功效,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産生大批能把“沉澱論與跟隨論”有機結合的論著。近年來,這方面論著時現于學林,宋士雲教授新著《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歷史考察(1979—2006)》(以下簡稱《考察》)便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

  著名經濟史學家趙德馨教授指出,經濟史研究要跟隨歷史前進,隨著經濟的變化而站在最新的歷史高度,從最新的經濟狀況去分析過去的經濟變化,揭示經濟歷史與經濟現實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經濟史的資治功能。同時,趙教授提出跟隨論的同時又提出沉澱論,經濟現象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期才能透過歷史表象看清真相,統一起來看就是“跟隨論與沉澱論”的有機結合。嚴肅的經濟史著就該如此。《考察》一書把研究上限定在1979年,因該年是改革元年,本著跟隨歷史前進,宋教授把研究的下限定在2006年,在他看來,不僅該年是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終點,而且經過兩三年的沉澱,已能對它作出清楚的認識。在吸取各家之言的基礎上,從市場化的視角對改革28年來的中國銀行業變遷史作了獨具慧眼的歷史分期:改革起步期(1979—1984年)、改革探索期(1985—1997年)與改革深化期(1998—2006年)。作如此分期應是《考察》之創,它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利於大家去認識每個時期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進程與得失,利於人們去思索下一階段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路向。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銀行業是經濟之核心的核心。正因如此,相關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棟。宋教授地毯式地搜索與閱讀了這些文獻,縷析了前人的學術成就,提出了該研究領域前人所留下的學術空間。在此基礎上,他又抓住了1979年以來中國銀行業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變量——市場化,並把它作為一個研究視角。視角本身就有理論高度,而這正是《考察》所擁有的,也是經濟史研究該追求的。宋教授在寫作中嚴格遵循了經濟史學研究範式,盡可能多地發掘相關資料,並把這些資料作系統的整理與利用,而《考察》中所列統計數據又恰是許多經濟學著作所缺少的。著名經濟史學家嚴中平教授曾提出經濟史研究的“四新説”:提出新問題、發掘新資料、運用新方法、得出新觀點。應該説,“四新”是經濟史研究的最高追求目標,或者説是一部經濟史著作有沒有新意的衡量標準。一部經濟史著作只要一兩個方面有所創新,就可堪傳世。《考察》一書,從一個新視角切入,運用新方法對資料進行解讀,得出了系列新觀點,必將是一部既受經濟學界又受經濟史學界乃至業界歡迎之作。

  宋士雲教授因與我學術趣旨相近,交流頗多。作為諍友,現談談我的幾點淺見。第一,能否設計一套市場化指標對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分析量化?第二,能否展示推動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決定變量(如政府、銀行)為何要選擇市場化改革路徑以及各決定變量間如何博弈?第三,既然銀行業是經濟之核心的核心,能否將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績效擴大到銀行業市場對整個中國經濟市場化的貢獻率上,並在此基礎上指明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未來路徑?

  總之《考察》一書是一本可以啟發讀者站在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角度認識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拓展對銀行業市場化改革認識視野的好書。

  (作者為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