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股市要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十年合力謀發展 我國資本市場實現深度轉型

 

CCTV.com  2009年05月19日 09:0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10年前的“519”行情,在10年中被紀念了10次。在對“519”的10次紀念之間,我國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519”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之處,恐怕就在市場上與下、廟堂與江湖的不能相忘——齊心協力地推進資本市場發展,並以此求得最大的圓滿。

  我們紀念“519”,並非僅僅紀念那波瀾壯闊的行情,而是需要以此作為新中國資本市場20年發展里程中的界石,在兩個十年中,窺得共識與合力的價值。

  監管體系日趨完善

  “519”以來的十年間,在股指的輪迴中,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在監管體制不斷改革、完善和成熟的推動下,我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內在基礎進一步夯實,書寫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自1998年集中統一監管體制建立以來,為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證券期貨監管體制逐步完善。2004年,中國證監會改變跨區域監管體制,實行按行政區域設監管局。同時,開始加強監管局的監管職責,實施“屬地監管、職責明確、責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轄區監管責任制,並初步建立了與地方政府協作的綜合監管體系。

  與此同時,執法體系逐步完善。中國證監會在各證監局設立了稽查分支機構,2002年增設了專司查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機構,中國公安部設立證券犯罪偵查局,與中國證監會合署辦公,負責偵查證券犯罪。

  2007年,為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證券執法體制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集中統一指揮的稽查體制,設立了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委員會、首席稽查辦公室和稽查總隊,增加了各地證監局的稽查力量。從制度上確定了“查、審分離”模式,形成了調查與處罰權力的相互制約機制,集中查處了“銀廣夏”、“中科創業”、“德隆”等一批大案要案,切實保護了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三公”的市場秩序。

  然而,隨著全流通市場條件下市場運行機制和各類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對監管制度、監管方式和監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綜合監管體系將向著多層次監管體系逐步轉變。

  未來,以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市場主體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組成的立體、多層次的監管體系的建設將日趨完善,我國資本市場也將成為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

  資本市場功能深度轉型

  在財政和銀行都比較困難的上世紀90年代,資本市場的籌資功能,確實為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10年前的資本市場,只是一個在籌資方面小有成就的市場,並不完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和資本市場自身的發展規律。

  早期制度設計的局限,已經逐步演變成市場進一步發揮功能的障礙,甚至連籌資功能這個設立市場的初衷,至此也已無法有效發揮——即便在“519”行情出現的1999年,全年境內外籌資額也不過944.56億元。

  而2006年以來的三年,年度境內外籌資額分別達到2463.7億元、8858.71億元和3852.22億元,這三年的籌資額,佔1999年以來10年籌資總額的61.07%。與此同時,股市流通市值也從1999年的26471.17億元,迅速發展到2006年的89403.89億元、2007年的327140.89億元和2008年的121366.44億元。

  在股權分置這一基礎性制度問題得到解決後,我國資本市場的功能逐步豐富和發揮:一方面,上市公司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代表性不斷提升。同時,資本市場加速了資源向優勢企業的集中,有力地推動了企業重組和産業結構調整,就在昨天,長江電力攜1075億元注資“王者歸來”,這種重量級的資産調整,在1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同時,中國資本市場終於可以為中國企業定出“中國價格”,促進了本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估值回歸,也引領了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公司治理模式在本土的積極實踐。

  資本市場10年來的發展,也為改革金融體系,豐富居民理財,推動法律、會計制度完善和社保體系建設發揮了相當作用。

  資本市場結構深度轉型

  1999年的股市投資者是不能根據自身風險偏好來選擇投資品種的,正如1999年的企業不能根據自身發展階段和類型選擇融資需求。

  10年來,雖然“市場”這個提法沒有變化,但“市場”的內容卻已與彼時判若雲泥。如今,創業板基礎制度規則已經發佈近半,深交所中小企業板運行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超過50家。截至2008年底,市值10億元以下的中小上市公司達到393家,適應國家自主創新戰略要求,適應創業企業、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正邁出堅實的步伐。

  與以股票為代表的權益類産品發展相應,近年來以債券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産品得到較大發展。以公司債為例,2008年,30家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998億元,佔再融資總額的43%,是上年的2.43倍。

  與此同時,我國推出了PVC、早秈稻、線材和螺紋鋼、黃金等期貨品種,指數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也在積極準備之中。

  資本市場成為經濟晴雨錶

  在股改之前,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國資本市場不僅不是國民經濟的晴雨錶,其走勢反而與國民經濟運行呈現較為顯著的負相關。

  10年來,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代表性不斷提升,金融、製造業、能源、交通、石化等支柱産業市值佔比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例,從1999年的不足25%提高到目前的60%(2007年為132.6%),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和佔GDP的比重也從1999年的15%提高到2008年三季度的近43%。

  在這種基礎上,資本市場初步體現出國民經濟晴雨錶的功能。如果按照6個月的提前量來觀察,可以發現2007年上半年股市的一路飆升提前反映了下半年CPI指標的攀升,2007年10月之後,股指進入下行區間,半年後的2008年4月,CPI也進入下行區間。同時,GDP增速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對應企業利潤增速增加20個百分點的簡單對應關係,也在過去一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

  10年之間,資本市場已經實現了深度轉型,由一個主要為國企解困和發展提供服務的籌資市場,轉變為為國民經濟保增長、調結構、提效率提供服務的資源配置市場;由一個股票獨大的股市,轉變為股票為代表的權益類産品、債券為代表的固定收益類産品、期貨産品和金融衍生品共同組成的資本市場;由單一層次的市場,轉變為多層次市場;由出離于宏觀經濟表現之外的市場,轉變為初步具備國民經濟晴雨錶功能的市場。(周翀 商文)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