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當筆者採訪美國通用子公司歐寶以及德國的奔馳和寶馬公司時得出的一個結論是,“零排放”汽車(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是全球未來汽車産業的發展方向,但其批量生産還得等到2025—2030年。而如今,無論是從美國、德國和日本,還是從中國得到的判斷都是,全球主要汽車生産廠家將“零排放”汽車的批量生産時間均指向2015年,至少提前了10年。
今年初舉行的美國底特律車展以及不久前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新能源汽車研討會發佈了如下信息:德國戴姆勒 克萊斯勒公司將於2014—2015年量産燃料電池汽車,德國計劃在2013年建設加氫站500座,2017年其規模將達到1000座;日本豐田計劃2015年量産燃料電池汽車;美國通用的燃料電池汽車量産時間也鎖定在2015年。也就是説,國際燃料電池汽車已步入産業化前夕。
目前,“低排放”的混合動力汽車已進入大規模産業化階段,混合動力汽車在全球的累計銷量超過了百萬輛。日本汽車工業借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成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混合動力汽車只是世界汽車業從傳統內燃機向“零排放”汽車發動機革命的過渡産品。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組成員余卓平教授認為,圍繞着“零排放”汽車,尤其是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競爭日趨激烈,全球“零排放”汽車已步入“決戰期”。誰在這一輪汽車技術變革和産業升級中保持領先,誰就能成為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的“新霸主”。
全球“零排放”汽車來勢兇猛,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汽車革命已日益成為全球共識。10年前世界各大汽車生産廠家以及專業人士在開發新能源汽車方面認識還不夠一致,甚至持懷疑態度。經過10年的發展,隨着石油價格的激烈波動、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以環保著稱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已成定局;其次,中國以“跨越式”發展汽車工業的新思維為主導,近年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幅度之大、步伐之快、力度之猛,讓歐美日頗感壓力,迫其不得不將“零排放”汽車的批量生産時間向前移,以便在最新一輪汽車革命的競爭中繼續佔據制高點;其三,金融危機打擊各國汽車工業的同時,也給各國發展新型汽車工業一次機遇,關鍵是能否抓住。走出此次金融危機的技術支撐之一將是環保技術。美、德、日均已在做大量工作,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汽車,以求成為“零排放”汽車生産巨頭。(呂鴻)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