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內外貿對接:還欠多少“火候”?

 

CCTV.com  2009年04月28日 17:3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4月28日電(記者華曄迪 張蕊 黃玫)一直以來,對中國的企業來説,“外貿”和“內貿”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105屆廣交會為內外貿對接搭建一個平臺,無形中拉近了中國“外貿”和“內貿”的距離。但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對廣大“有心內貿”的出口企業和國內採購商而言,實現內外貿順利對接,尚欠一些“火候”。

  首先是國內、國外市場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多方面的,不僅是産品規格、消費者喜好方面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貿易制度、營銷環境以及信用體系的差異。”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蘇勇一針見血地指出。

  根據記者了解,當前外貿遵循的是國際貿易制度,包括商檢、信用證和保險制度等,出口企業資金和利益有保障。而國內貿易尤其是採取直接進入零售企業的貿易,交易制度一般是廠家支付“進場費”、賬期較長、部分商品實行退貨制等,“廠家和供貨商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國內連鎖性零售商在經營上還處於貿易‘訂單式’採購模式的摸索階段。”湖南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目前,超市連鎖、建材連鎖、百貨連鎖等零售商在經營上仍在探索,百貨連鎖零售商則大部分還沒有實現統一採購。

  此外,蘇勇教授指出,國內流通制度建設落後於貿易發展,不同性質企業和市場經營形態面臨不公平的管理方式和稅收政策,銀行、保險等社會金融信用系統建設滯後等均是“內外貿對接的障礙”。

  正是這些“障礙”的存在,使得眾多“有心內貿”的出口企業面對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也只能望而卻步。從事保溫容器生産的上海葵花進出口公司副總王勇的想法頗具代表性,他在參加內銷對接專場活動間隙告訴記者,“想做國內市場”,但考慮當前的內貿環境,“還是在等等看吧”。

  那麼,如何破除“障礙”,為內外貿對接營造一個相對更好的環境?

  “需要出口企業、國內採購商、政府三方面共同推動。”蘇勇教授表示,對於長期“等著外商訂單”的外貿企業來説,須更多研究國內市場,熟悉貿易規則,加強適應力。他建議相關部門針對轉內貿的企業探索一些扶持政策,並加強對出口企業培訓,組織企業對國內市場考察,同時在信用擔保、支付手段方面提供幫助。

  “一個可參考的做法是政府出臺一些引導性政策。”全國人大代表王填建議説,比如,在退稅政策上做一些嘗試,給予內外貿並舉的企業一些稅收優惠,但須注意政策的“公平性”。

  蘇勇教授同時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出口企業都須考慮“做內貿”,企業在轉作內貿前,須全面衡量自身優勢、劣勢,轉內貿的機會、挑戰,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戰略轉型”,要十分慎重。

責編:劉慧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