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信貸和投資刺激中國經濟在一季度交出了較好的答卷,對於未來的宏觀局勢應如何判斷,通脹壓力會不會捲土重來,政府應如何進一步出臺經濟刺激方案?對於這些熱點問題中國證券報專訪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
中國證券報: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已經公佈,好於人們事先的預期,不少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見底,您怎麼看這些數據?
左小蕾:從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已經有一些經濟領先指標,比如用電量、採購經理人指數和信貸規模等在轉好,這些指標顯示投資在增長,也意味著我國經濟在未來3-6個月後會有一個增長態勢。從GDP來判斷,我認為一季度已經是今年的最低點。
但是我們有一個擔憂,將來經濟會不會出現W型的走勢?這種情況並不一定會出現,之所以有這個擔憂,主要是因為一季度比較好看的經濟數據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超過5萬億的信貸和4萬億刺激計劃均花在了投資上面,空前規模的投資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情況很像。而那時的經濟就出現了W型的走勢,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1999年國家大規模投入,在2000年時經濟回升,但2001年又回落,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政府主要著力於投資基礎設施,並沒有刺激消費,修橋鋪路規模很大,動用了不少銀行配套資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馬上創造當期有效投資需求,推動經濟增長,但是這些投資並不意味著會馬上拉動消費,也不意味著修好路就有人走。如果第二年沒有良性循環支持,經濟仍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當時就恰逢中國加入WTO,這才使得經濟全面回暖。
今年一季度,信貸增長速度很快,但利潤在下降,這肯定就沒有拉動民間投資,大量依靠政府和銀行信貸投資刺激經濟,而90年代末的這種做法導致了銀行出現大量壞賬。現在我們的信貸如此之高,配套投資很多,需要警惕出現這樣的問題。大規模的銀行多是上市公司,出現問題首先會打壓經濟;此外,它本身就是經濟中很重要的環節,是間接融資的主要提供渠道,銀行出現問題就像心臟不輸送血液,造成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下降。回頭看看這些歷史經驗,我們應該借鑒這些負面問題,避免走這樣的老路。
中國證券報:上周市場曾預期政府會進一步推出經濟刺激方案,您認為現在是否是好時機?應如何看待經濟刺激方案?
左小蕾:我們首先應該明確,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是靠政府投資能夠完全拉動的。我們算一筆賬:去年我國的財政收入是5.4萬億,但全年經濟的投入是17萬億,要拉動今年的經濟增長,投資應該在去年的水平上繼續增長。但就算我們把全年的財政收入全部投入,再加上5萬億銀行配套,滿打滿算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
這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拉動民間投資,想想怎麼把4萬億政府投入用好。
我們可以看到,4萬億佔中國GDP的七分之一的規模,而美國7870億美元的投入是美國GDP的二十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中國為拉動經濟的投入在全球是最大規模的,我們還能怎樣通過加大投資來拉動經濟?所以,政府應該著力於讓4萬億資金激活民間投資,將來如果有新出臺政策也不要理解為直接加大投入,要注重錢怎麼花。
目前,4萬億投資的最終投向與最初的計劃有很大變化,更多的錢投入民生工程,這個方向是對的。擴大內需應該靠消費帶動投資,而不是加大直接投資的力度,就算是直接投入也可以採取不同的商業模式,讓民間資本參與。我主張一種BTT(build to transfer)模式,通過政府貼息或者補償,讓資本看見收益再進入市場。如果政府沒有能力補償,可以利用現在價格下降的趨勢把價格穩定下來使得民間資本投資。這種模式要求政府不排斥民間資本,不與民爭利。
所以,現在重要的不是加大政府投資,而是要最大化投資效率,同時找到長期持續發展的模式。
中國證券報:大量信貸流入市場,歐美國家又開動了印鈔機,雖然目前仍處於通縮情況下,是否應防範通脹風險?
左小蕾:國內外市場上,通貨膨脹的壓力肯定不會在現在出現,學者們對此有很多研究,多數觀點認為一般會在刺激經濟政策2-3年後出現這個問題。現在我們著力要對付的仍是通縮問題,美聯儲也在努力恢復信貸刺激增長,但等到經濟復蘇時,貨幣就會産生乘數效應,通脹的壓力會開始顯現。
對於國內市場來説,除了自己主動發放貨幣帶來的通脹外,還面臨輸入性通脹問題,國家流動性充裕就會造成熱錢流入,中國被動結匯。但是貨幣多了不會馬上造成通脹,投資會推動資産泡沫,投資實業更需要2-3年才能看到效果,等經濟企穩回升,乘數效應就會大幅膨脹,産生通脹。我認為,中國經濟復蘇時就會出現這個問題,現在説通脹問題只是“半夜雞叫”,為時過早了。
對於通脹問題,重要的是判斷什麼時候關注。這需要把握到經濟回穩、快要上漲的關鍵時機,並敢於及時抑制通脹。我認為,如果今年1-2季度增長的經濟局勢能夠延續,國內的政策能根據局勢調整,海外市場也穩定下來,那麼在明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必須大聲疾呼,防止通脹問題的回馬槍。
責編: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