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年中國經濟能否實現“保八”目標,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一向持樂觀態度,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峰會上,他在演講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8%增長”。此後,他在出席香港亞洲投資論壇午餐會時再次表示,中國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已經初步見效,政府有能力保持中國經濟實現8%增長。就此話題,我們採訪了樊綱。
8%增長目標能夠實現
問:中國經濟的“保八”信心何在?
樊綱:首先,中國過去沒有形成大的泡沫,所以,就經濟本身而言,不存在大的危機和“硬著陸”的需要。特別是中國前幾年就開始採取一系列政策,抑制經濟過熱的趨勢。中國市場從2007年第四季度就開始了調整的過程,包括股市、資本市場的調整,包括房地産市場的調整,包括投資增長速度逐步放緩。應該説,中國經濟調整是提前做的。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經濟能夠提前走出下滑的危機陰影。
其次,由於中國過去的政策都比較謹慎,採取了抑制過熱經濟的政策,所以,各方面的平衡關係目前看還是比較好的。中國財政這些年實際是有盈餘的;國債和GDP的比例關係只有22%,比起現在的其它一些大國,這是最低的;中國的金融、銀行體系經過改革,目前處在比較好的狀態,壞賬率是很低的;中國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外匯條件也很好。因此,中國調整經濟的手段就比較多,餘地也比較大,而且是實實在在的餘地。
另外,中國4萬億元刺激經濟方案,與美國8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不一樣,我們無需填補金融黑洞,能直接支援實體經濟,在市場自我恢復之前幫助解決産能過剩問題,從而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今年財政赤字安排是9500億元,減去去年出現的財政赤字1800億元,將近8000億的財政赤字可以算是真正的新的經濟刺激計劃,能拉動GDP增長近3個百分點。即使如果其他部分的經濟增速為5%,加上這一部分的投資活動和其他消費活動,8%增長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經濟狀況已有所改善
問:中國經濟“保八”,對世界影響有多大?
樊綱:在刺激經濟措施提振下,一些行業正在復蘇。例如汽車銷售上升,增長了25%,投資的實際增長速度已經由去年的15%上升到23%。已加速增長。房地産業銷售開始回升回暖,失業不算嚴重,個人消費仍能保持增長,而鋼鐵和能源消費放緩的勢頭正在減弱,並可能在3月出現增長,交通運輸行業也已回暖,用電量等經濟指標逐漸開始恢復,預計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將明顯上行。這些行業均顯示中國經濟已有所改善,這也是實現“保八”目標的一個有利條件。
但增量不等於存量,不能故意誇大把中國抬得太高了的力量。中國仍然是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在全世界的GDP當中只佔7%,也許我們在當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過程中,增量佔比可能較大。但是,這次世界經濟的調整是存量的調整,中心經濟地位國家的經濟存量,要遠遠大於我們這些“邊緣國家”的經濟存量,所以,中國的經濟復蘇對世界經濟增長是一個積極的因素,但對世界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世界經濟的復蘇,還是要靠中心國家的復蘇才能真正實現。
“救市”與改革並行
問:實現8%的經濟增長是否説明我國市場已經完全復蘇?
樊綱:今年這個8%,主要還是在消化存貨,而且主要是靠政府投資拉動,企業投資和房地産投資還是相當低迷。因此今年很可能的情況是,儘管有8%的經濟增長,但是市場仍不活躍,企業的利潤比較低,失業率還會比較高。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經濟刺激計劃加上其它的使經濟重新增長的復蘇政策,到2010年的時候,政府雖然仍然需要進行一些投入,進行一些支出,但是,企業投資和房産投資會開始恢復。畢竟,中國經濟正常的增長不能是靠政府投資拉動的,而是靠企業、房地産投資和居民消費支撐的。從目前來看,這幾方面還都沒有起色。中國經濟正處於恐慌期之後嚴峻的市場“出清期”,這一時期將要消化存貨、金融壞賬,清除過剩産能,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另外,已出政策的實施落實需要時間來見效,應該給予一定的政策空間,經濟形勢本身還在變化,期待經濟馬上恢復正常不現實。更重要的是財政的改革、收入分配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本性的問題,需要配套進行。
中國應採取救市與改革並行的措施,當下經濟刺激政策所解決的問題,是替代並填補投資、出口等下降及房地産投資小的缺口。從長遠來看,應趕緊進行相關制度的改革完善,首先是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以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其次是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保制度,刺激國內消費,讓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雖然金融危機的問題基本暴露出來了,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還可能發展。因此,我國一方面要出臺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要趕緊進行相關制度的改革完善。如何讓老百姓手中有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要進行農民的轉移,讓農民在城市就業,增加農村消費能力;二是對收入結構進行調整,這不單單是發消費券、家電下鄉等舉措就能解決的;三是加強社保體系建設,讓人們花錢無後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我國消費市場的潛力,真正改變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實現中國經濟更健康和持久的發展。(劉冉 秦嶺)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