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昨天正式向社會開放,2007年1月1日以來新收及此前未結的執行實施案件的617萬個被執行人信息,公眾只需上網輕點鼠標就可免費獲取。
昨天10點,最高法副院長江必新點擊鼠標,正式開通“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
最高法將全國法院執行案件信息數據庫中存儲的全部案件提供給社會查詢。全國法院執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自2007年1月1日正式運行以來,全國3484個地方法院(軍事法院除外)已錄入各類執行實施案件524萬餘件,其中已結案件380萬餘件,未結案件144萬餘件;涉及當事人1167萬餘個,其中申請執行人550萬餘個,被執行人617萬餘個;被執行人中自然人423萬餘個,法人或其他組織194萬餘個。
公眾登錄最高人民法院網站,便可查詢被執行人姓名或名稱、身份證號碼或組織機構代碼、執行法院三個查詢項目,並允許模糊查詢。目前提供查看的內容暫為被執行人姓名或名稱、身份證號碼或組織機構代碼、執行法院名稱、執行案號、執行標的、案件狀態六個信息項目。今後,會根據社會需要,逐步增加查詢的信息內容。
據了解,近年來執行案件的統計數據表明,需強制執行的民商事案件比例呈上升趨勢,當事人自動履行的比例逐漸下降。“僅僅着眼於運用強制執行的手段來解決‘執行難’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江必新説。
■馬上就訪
被執行人失信成本將加重
最高法副院長江必新昨天表示,借助此平臺旨在加強與銀行信貸、工商註冊登記、出入境管理、産權管理等職能部門的聯動,向社會公開執行案件信息,利用各種社會力量加重被執行人的失信成本,擠壓被執行人的社會活動空間,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義務。同時,平臺的開通也給尚未涉案債務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予以警示。
江必新還表示,執行人員的消極不作為也是導致執行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開通平臺還有助於加強對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監督和管理,提高執行效率,將成為規束人民法院消極執行的重要手段。社會公眾了解到一個案件執行期限的長短,從側面了解一個法院執行工作的整體效率,從而對該法院形象作出評價。
■相關新聞
異議信息成立應2日內更正
為保證查詢平臺順利運行,最高法昨天發佈了《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信息異議處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根據規定,當事人對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提供的信息內容有異議的,應及時向執行法院書面提出。執行法院應在接到書面異議後3日內予以審查核對,異議成立的,應當在2日內對相關信息予以補錄或更正。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