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勾踐劍亮相福州 歷經千年仍能夠削發如泥

 

CCTV.com  2008年10月08日 14: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綜合  

  當地武警前來火車站迎接寶物,剛出站的工作人員提著好幾個迷彩包上了專車,但沒人知道寶劍到底放在哪個包裏

專家拿著手電,仔細研究寶劍身上的銘文和暗格

劍柄鑄造了11道同心圓圈,邊緣上的小字是專家標上的文物編號

劍上的鳥篆銘文和只剩一粒半的寶石

  頭髮絲剛碰到越王勾踐劍的刃部,馬上就斷了!“太鋒利了!”看到眼前這一幕,現場所有人不禁發出聲聲驚嘆,很多人幾乎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這是真的嗎?又試了3根頭髮,結果還是一樣……歷經2500多年的寶劍,仍然能夠削發如泥。

  昨天中午,讓人期待已久的越王勾踐劍終於露面了!軍事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三家單位現場點交、安放寶劍。在來福州之前,這柄寶劍在軍事博物館參加奧運期間的展覽。從現在開始,它將要在福州與廣大參觀者見面,直到12月25日。

  國寶裝在普通包裏兩三人拎著來福州

  越王勾踐劍是昨天下午1時運抵福州的,福建省武警總隊的武警和福建博物院的安保人員到火車站迎接這個重量級國寶的到來。只見軍事博物館的兩三名工作人員帶著多個大包,所有的包都慎重放進接寶的專車內,事先外人並不知道寶劍究竟放在哪一個包內。

  1時30分,到了福建博物院後,大家還是不知道寶劍究竟放在哪個包內。經過20多分鐘的點交工作(寶劍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所以軍事博物館先與湖北省博物館點交後,再與福建博物院點交)後,軍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才從其中一個迷彩大包內掏出一個綠色錦盒───寶劍就在裏面。

  錦盒打開了!

  菱形花紋、鳥篆銘文、劍格上綠寶石……一下呈現在眼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稱為寶劍之王的越王勾踐劍了。更讓人驚奇的是,寶劍歷經2500多年,劍身仍不生銹、至今鋒利無比,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簡直是無法想象。

  據介紹,寶劍通長55.6厘米,劍身長47.2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格寬5厘米,重857.4克。劍的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狀。兩側有血槽,通身都帶菱形暗格。

  當場試劍頭髮輕碰刃部就斷了

  “劍柄有一處裂痕”、“一處鑄洞”……點交人員一邊核對寶劍細節,一邊拍照、錄像。

  記者湊近一看,劍身裝飾著黑色的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的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正面的藍色琉璃有些已經脫落,但當記者借用手電和放大鏡仔細觀察時,發現藍色琉璃還能反射出藍色光亮,背面的綠松石則保存非常完整。

  福建博物院楊琮院長用手比劃著劍柄處説,這裡面鑄造了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一環套一環,十分精緻。劍柄寬度10厘米左右,他笑著説,勾踐的手很小啊,大一點的手都得握到外面了。他又指著劍身上的紋飾説,這是由雙線交叉構成的菱形,雙線交叉處有菱形、橢圓形、短直線等多種圖形,從劍格到劍鋒,菱形隨著劍體的變化而逐漸變小,但在視覺上卻是規範勻稱,極富裝飾性。八個鳥篆銘文也是經過郭沫若等老專家鑒定出來的,意思是“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

  寶劍安放完成後,大家都想知道,歷經2500多年的寶劍是否如傳説中的“鋒刃如新、猶能斷發”?在徵得湖北省博物館同意後,決定用頭髮試驗。

  現場的人都屏神凝氣,只見楊院長將一根長頭髮折兩下,剛放到劍刃處,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頭髮就斷了!再試一根、又一根,一連試了4根頭髮,只見頭髮都是輕碰刃部就斷了!這説明古籍中關於吳越之劍的描述,絕對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的寫照。

  鑄造工藝仍然是謎

  為什麼歷經2500多年寶劍仍然沒有生銹?它是怎麼鑄造出來的?

  冶金史專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越王勾踐劍進行檢測,發現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劍表面黑色部位是用硫粉處理而形成的,硫化的主要作用就是防銹。專家又用同一方法測定江陵藤店1號墓出土的越王劍表面各部位成分,結果基本一致,證明早在2500年前,硫化處理技術至少已在吳越地區普遍運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表面硫化處理技術,正是這一技術的運用,讓寶劍保持鋒利,不生銹。

  福建博物院楊琮院長曾在1980年參與研究過這柄劍,沒想到時隔28年後,還能與其親密接觸。專家普遍認為,“菱形暗格紋”的製作工藝,是我國在2500年前就已掌握的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術,既有裝飾效果,又有防腐蝕功能,現在已經失傳。越王勾踐劍用相當純凈的高錫青銅鑄成,再經精細錯磨,嵌鑲附飾和作菱形暗紋的表面處理,集多種工藝成此一器,但具體步驟、合金配比等細節,至今仍無法知曉。

  越王的劍為何在湖北出土

  寶劍是在湖北出土的,越國距離楚國遙遠,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裏?

  湖北省博物館宋女士告訴記者,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在湖北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的。出土寶劍的地方,古稱紀南城,是楚國郢郡的所在地,也是楚文化發祥地,歷史上曾有20代楚王執政,歷經400餘年。1965年,出土了大批銅器、陶器、漆器、竹器、絲綢、玉器和竹簡等,更令中外震驚的,就是1號墓人骨架左側的墨漆木鞘中發現的一把青銅劍。這正是深藏兩千多年的傳説中的越王勾踐劍。

  宋女士説,其實寶劍出土在千里之外的楚墓,並不是有悖情理的。事實上,楚、越兩國的關係一度非常密切,勾踐的女兒曾遠嫁楚昭王。因此,如果説越王勾踐劍是勾踐嫁女的陪嫁,也是説得通的。不過望山1號的墓主不是楚王,勾踐劍為何會成為他的隨葬品,目前還沒有考證出來。另一種觀點認為,吳、越的王器在楚地出土不止一件,可能是楚國攻打吳越時掠奪來的,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勾踐劍也許是兵將掠奪而來的。(李熙慧 黃孔瑜)

責編:劉瓊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