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經濟頻道 > 國際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爾街衍生危機拖累全球經濟

 

CCTV.com  2008年10月06日 09:0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當次貸危機演變為信貸危機之後,金融體系的瓦解必然會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帶來衝擊。企業的資金壓力將更加緊張,最終會引發股市的進一步下挫。當樓市和股市雙雙跳水之後,居民的財富會大大縮水,消費不得不縮減。當消費出現了下降,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就會熄火。在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或緩慢增長之後,歐洲、日本會步其後塵,東亞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

  襲擾全球金融市場的次貸危機業已度過“周歲”,全球金融業的最終損失額或將超過1萬億美元。身處風暴中心的華爾街遭遇上世紀大蕭條以來的最大打擊,今年以來,宣佈倒閉的美國大小銀行已達10多家。

  為阻止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避免風險從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傳導,經過近半個月的激烈辯論,美國國會參議院日前通過了政府提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

  被格林斯潘評論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目前尚未明確見底。它將對全球實體經濟造成怎樣的後果、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哪些影響、全球金融體系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衍生危機拖累全球經濟

  種種跡象顯示,陷於次貸危機核心區域的美國及歐洲經濟,正面臨下滑的危險。

  美國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由於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增速低於預期,將第二季度GDP增長率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第二季度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意大利均出現負增長,是歐元區誕生以來首次出現整體負增長;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8月日本對美出口連續12個月下降,並出現26年來首次貿易逆差,使經濟學家普遍擔憂日本經濟或陷入衰退。

  更加嚴峻的現實或許還在後頭。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向記者介紹了危機正在顯露出的可怕面目:當次貸危機演變為信貸危機之後,金融體系的瓦解必然會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帶來衝擊。企業的資金壓力將更加緊張,最終會引發股市的進一步下挫。當樓市和股市雙雙跳水之後,居民的財富會大大縮水,消費不得不縮減。當消費出現了下降,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就會熄火。在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美國經濟進入衰退或緩慢增長之後,歐洲、日本會步其後塵,東亞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

  專家指出,次貸危機後,企業在公司債市場、股市和貨幣市場均出現融資困難,這將對整個經濟活動産生緊縮影響。對普通消費者來説,信貸緊縮和股市的進一步下跌將對消費産生影響,從而觸發經濟的真正衰退。

  由於美國消費者儲蓄率低,因此消費支出主要得益於資本、房地産市場的財富效應,毫無疑問,金融市場的動蕩將對消費影響巨大。最新數據印證了這一點:修訂後的美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報告顯示,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0.1%。

  鋻於金融業損失慘重,未來美國信貸規模和信貸條件都將緊縮,從而制約消費和生産的發展。為緩解市場流動性,美聯儲今年已降息325個基點,並通過創設短期貸款拍賣工具等措施向市場注資。但由於次貸風暴持續升級,金融機構人人自危,惜貸氛圍濃重,9月初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時,市場實際利率比美聯儲2%的基準利率高出數倍。

  此外,金融風暴還給發達經濟體間的出口帶來負面影響。令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和貨幣事務的委員阿爾穆尼亞憂慮的是,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的區內貿易已顯疲態,外部需求和歐盟內部需求均受到抑制,金融危機正對歐洲實體經濟造成損害。

  “此次金融危機將對美國以後的實體經濟造成損害。”耶魯大學金融係教授陳志武預測,美國下半年幾乎肯定出現衰退,並且衰退至少持續一年時間。德國基爾世界經濟所則預測,德國這個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的不景氣狀況將持續到明年底。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的全球化黃金時代已經終結,美國、歐洲經濟將維持較長時間的低迷,全球經濟也將步入明顯減速的下行期。

  新興市場貿易面臨下滑

  如何擺脫歐美經濟下滑對本國的影響?成為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最關注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地區經濟之間難以完全脫鉤,全球經濟恐怕將不得不面對‘環球同此涼熱’的現實。”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部主任洪平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這種影響將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反映出來。”洪平凡認為,美國經濟佔全球比重達30%,其進口占世界貿易的15%。因此,美國經濟走軟甚至出現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對外貿依存度大的國家來説,情況將更為嚴重。

  近年來,新興市場經濟靠擴大出口等戰略迅速崛起,對美歐的貿易成為支撐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但金融風暴引起的美歐內需減緩,對東亞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現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目標,將是個沉重的打擊。

  基於這一因素,亞洲開發銀行9月中旬將明年亞洲經濟增長率從之前預計的7.8%下調至7.2%。

  對全球貿易來説,次貸危機帶來的損害還包括全球範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均高築貿易壁壘,保護國內産業並轉嫁危機。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化將受到嚴重挫折,並經歷一次巨大的退潮。

  當前美國7000億美元金融救援計劃、加上美政府為救援“兩房”的2000億美元,加上救援美國國際集團的850億美元,再考慮到未來或將出臺的更多大規模救市措施,這些數額無疑會增加美國政府未來的財政赤字,進而引發美元匯率更深程度下跌,誘髮油價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反彈,從而可能繼續推高全球通脹率。

  這對於新興市場國家來説,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困局,在承受經濟下滑風險的同時,還必須做好承受輸入型通脹的潛在威脅的準備。

  美國投行模式學習代價高

  新一輪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政府迅速反應,陸續推出了向市場注資、接管問題金融機構、禁止做空金融類股票、出臺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等多重措施,美聯儲又批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轉變為傳統銀行控股公司,將投資銀行納入美聯儲監管體系。

  不過,這一系列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比喻為“快餐式”救市的措施,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還遠遠不夠,當今全球金融體系和金融發展模式面臨變革。

  “從根本上來看,這些措施只能對金融市場起到暫時的穩定作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在拯救這次危機以後,美國和全球金融市場體系必然面臨新一輪的革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説。

  作為眾多金融創新産品的發源地,以及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創新最為活躍的金融市場,美國一直引領著世界各地金融創新産品的發展趨勢。與歐洲相比,其自由有餘卻監管不足的金融創新模式,雖然一方面有使風險放大之憂,另一方面,卻也給金融機構帶來翻番的利潤。因而這種金融發展方向,一度為新興市場國家所效倣。

  “高風險、高杠桿的投行模式是典型的美國模式,這次受到影響比較小的是比較傳統的歐洲銀行,以後的金融模式可能會更多地從美國模式轉到歐洲模式。”何帆説。

  “美國過度自由的金融模式,雖然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更高的效率,但次貸危機確實暴露出這種模式具有很大潛在道德風險。”社科院研究員張斌説。

責編:金文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