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宏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觀察 中國金融改革體驗奧運效應

 

CCTV.com  2008年08月08日 07: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上海證券報  

奧運不光是中國金融發展的“試金石”,更希望它也是一副“催化劑”

上證觀察家郭田勇

  奧運不光是中國金融發展的“試金石”,我們更希望它也是一副“催化劑”。隨著奧運會影響中國金融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逐步加強,將會有力地促進金融業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持續推動國內金融工具和金融産品創新,中資金融機構在如何加快服務信息化、網絡化與數字化建設,改良盈利結構,樹立金融品牌等方面正面臨諸多機遇。

  奧運是一場讓國人燃燒自豪與激情的盛宴。 至今回想起2001年7月13日晚申奧成功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依舊令人心潮澎湃。這份激動,不單單是因申奧成功帶來的喜悅,更多是因它終結了1993年申奧失利給國人留下的心痛與遺憾。

  回想起15年前的失利,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人權小組委員會是借“人權”之名反對中國申辦奧運會的,這糾結了彼時眾多的政治因素。不過,細細想來,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服務能力的落後又何嘗不是原因之一呢?

  當時,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結構繁冗,激勵機制處於“真空”狀態──“人浮於事”,“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的痼疾嚴重損害了金融服務形象。金融支付系統同樣處在混亂的起步階段,銀行卡受理環境滯後,“一卡行天下”還是遙不可及之事。當時我國資本市場也是烏雲密布,同股不同權、內幕交易和信息黑幕猖獗等嚴重打擊股市定價作用的發揮。

  經濟開放度低、銀行資産質量差、四大行面臨“技術性破産”、金融支付系統脆弱、資本市場陰霾之下的不理性──凡此種種皆是當時我國經濟金融領域隱藏的問題。坦率地講,即使1993年申奧成功,以當時的金融實力或許也難擔此大任,經受不住奧運這塊“試金石”的考驗。

  然而,今非昔比,改變的不只是世界,更是我們自己。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它對中國經濟的意義並不亞於申奧成功的那一刻。事實證明,此後7年,中國金融業取得了比過去任何時期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銀行業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等舉措不僅使銀行公司治理機制大幅改善,而且在提升資産質量、降低不良貸款、加強盈利能力等方面同樣有較大突破。中資銀行在信用卡市場的競逐、雙幣卡風行及聯網通用實現等因素均有效整理了雜亂無章的銀行卡支付局面,推動了卡片革命和消費金融的興起。與此同時,中資銀行迅速導入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E-Banking服務,金融電子化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在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配套改革之後,中國民眾已經從金融業的繁榮中進入了“全民理財”的時代。

  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成功與否需要一個“試金石”來衡量,奧運會當仁不讓地擔當了這一角色。“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申奧理念要求我們有能力保證提供最現代的體育場館,最優美的周邊環境,最方便的金融服務。能否完美地承載如此龐大的金融需求,以優質的金融服務獲得國際聲譽,這的確是對我國金融業的一次大考驗。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奧運金融服務也將迎來真正的檢閱:

  銀行卡作為海外人士的基本支付工具,無疑是奧運金融服務的最重要內容。中資銀行在數年來的準備工作中表現了良好的社會責任,一方面由商業銀行運營的ATM機中可受理外卡數量普遍超過90%;另一方面根據國際奧委會規則(如奧運區域只受理VISA卡)進行“刷卡無障礙服務”,在市場環境的諸多限制中成為“外卡收單”的主力軍。

  奧運城市銀行網點基本進行了雙語更新,實現雙語服務;延長營業時間;設置了奧運綠色通道和外幣兌換專用窗口,方便外國客戶辦理業務;通過設計殘疾人專用坡道或者張貼殘疾人服務通用標識等,方便殘疾人業務辦理;積極公示監督電話、投訴網址做到力保客戶投訴受理渠道暢通;而且各銀行網點加強了保衛保安的監管頻率,檢查消防設施,加大了安全保衛力度。

  其實,奧運不光是中國金融發展的“試金石”,我們更希望它也是一副“催化劑”。儘管我國金融水平與過去相比有大幅提高,但依然存在諸多亟待提高的問題:在宏觀方面,金融法制法規建設仍存漏洞,市場化程度不完善,金融運行監測不力,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在中觀方面,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步履蹣跚,公司內部機制“形似神不似”,金融“二元化”矛盾突出,銀行卡産業鏈上下游競爭與壟斷失衡;在微觀層面,金融機構與金融客戶普遍缺乏應對金融週期波動的必要準備。然而欣喜的是,奧運會已為我國經濟提供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奧運和“後奧運”因素正成為金融業升級的“催化劑”。

  隨著奧運會影響中國金融內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逐步加強,將會有力地促進金融業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奧運效應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持續推動國內金融工具和金融産品創新;奧運期間場館內外不同銀行卡受理標準、銀行卡跨行清算網絡的多樣化已成開放銀行卡清算轉接市場的契機;借力奧運,中資金融機構在如何加快服務信息化、網絡化與數字化建設,改良盈利結構,樹立金融品牌等方面正面臨諸多機遇。(郭田勇 作者係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