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晚上好,歡迎收看《新聞1+1》。
昨天,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一個數字説“在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是12964塊錢,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這個數字一經公佈,很多人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為什麼統計數字跟我們在生活當中的實際感受有這麼大的出入呢?岩松,你怎麼看待公眾的這種疑惑?
白岩松(新聞觀察員):
我們都願意相信這個數字是真實的,但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沒有經過任何其它輔助説明的平均數字,導致很多人都在問,你漲工資了嗎?你漲到18%了嗎?沒有,所以必然帶來一種疑惑和質疑。
主持人:
《新聞1+1》不一樣的解析,首先我們來關注國家統計局發佈的這一組數字以及群眾相關的反映。
工資漲幅高過GDP、CPI,但感覺有落差
這是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站。在網站首頁上,這條關於職工工資增長的統計數據發佈位於很顯眼的位置。數據是這樣公佈的:
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其中,城鎮國有經濟單位增長17%,城鎮集體經濟單位增長18.9%,城鎮其它經濟類型單位增長19.2%。
作為國家統計局例行公佈的一個數據,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是顯示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比增長18%,這無疑是一個相當拿得出手的數據,而如果把它和另外兩個數據放到一起比較,更顯示出這個18%的來之不易。同樣是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13619億元,同比增長10.4%,CPI同比上漲7.9%。
以前,人們總是抱怨工資漲幅跑不過CPI,比不過GDP,現在權威數據顯示,工資漲幅已經遠遠超過了後兩者,特別是與CPI漲幅相比已經高出了兩倍多,但是這樣的統計似乎和公眾的感受有些距離。
記者:
上半年的工資收入有沒有什麼變化?
上班族1:
沒有,沒有,對。
記者:
有個數據説上半年城鎮職工的收入漲了18%,您周圍的朋友有沒有漲?
上班族1:
沒有,據我了解沒有。
記者:
最近一次漲您記得是什麼時候嗎?
上班族2:
應該是2007年吧。
記者:
您是什麼工作的?
公務員:
我是一名公務員。
記者:
今年上半年工資收入有沒有漲?
公務員:
去年漲了,今年沒漲,漲了大概20%左右去年。
上班族3:
基本沒漲,還有所下降。
記者:
現在有一個統計數據説,上半年城鎮職工的收入漲了18%,那您周圍的朋友他們的工資收入有沒有變化?
上班族3:
有些是有的,看行業,有些行業還是形勢比較好一點,但是有些行業還是不行。
解説:
就像這幾位我們在街頭采訪到的市民一樣,許多人都對國家統計局的這個工資增長數據表示不理解,網絡上也有一些網友認為,自己和身邊人的工資增長都沒有達到18%,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不夠真實客觀。
事實上,從2002年起,我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連續四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至今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然而,每年關於工資增長的數據一公佈,就會引來一些公眾的抵觸,這幾乎成了一個無法逃脫的怪圈。
無可否認,今年以來,物價上漲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對大多數城市民眾而言,都感覺強烈,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更是要面對消費支出和收入的巨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18%的工資增長的確和一般公眾的感受有相當大的距離,究竟是民眾的感覺有偏差還是統計方法有待完善?這樣的統計方法又是不是能夠真正反映城市居民收入的實際情況呢?
平均工資漲幅達18%可能源於公務員加薪
主持人:
統計應當説是一項精確、謹慎的技術工作,因此,在我們開始討論之前需要界定一些準確的概念。接下來我們就連線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的院長金勇進教授。
金教授:您好。
主持人:
首先需要您給我們解釋幾個概念,首先“在崗職工”包括哪些人?
金勇進:
在崗職工實際上應當講就是説,他跟工作單位有正式的協約,對這個單位進行勞務或者工作,從這個單位領取工資報酬的這樣一些職工。
主持人:
我們細化一下,臨時工算不算在崗,另外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算不算在崗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