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商文
進退維谷的“大小非”也許能夠為手中的解禁股找到一條不為市場詬病的通道──委託券商“市值管理”。即由券商管理“大小非”手中的股權,也包括幫助他們管理減持變現所得的資金。
記者日前獲悉,一些大型券商已經開始試水市值管理業務,為“大小非”持有人提供相關的保值、增值服務。銀行更是走在券商前面,紛紛推出相應的財富管理服務。不少“大小非”也主動找到券商,詢問是否能夠提供相關的服務。
業內人士稱,此項業務既可助券商戰略轉型,又能減輕“大小非”減持對二級市場的衝擊,可謂一舉多得。
初期提供減持服務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的市值管理業務,從廣義上來説既包括幫助“大小非”持有人管理手中的股權,也包括幫助他們管理減持變現所得的資金。“但從目前來看,為‘大小非’持有人提供減持服務是比較可行的模式。”就是由券商充當“大小非”減持的仲介,為股東尋找合適的交易對手,撮合兩者之間的交易行為。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由券商自己來扮演交易對手,”該人士向記者表示。由券商出面來直接購買“大小非”持有人手中的股權,或與信託公司合作發行相關的信託産品進行融資。此外,還有一種比較盛行的方式是“大小非”持有人將股權質押給券商,再由券商向銀行提請貸款申請支付給持有人。
“從現有的法規、制度來看,券商開展這項業務不具有政策上的障礙,屬於合規的業務範圍。”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儘管相比現有的經紀業務,券商在這項業務中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從風險對應收益的角度來衡量,券商在這項業務上的收益也會比較高,因此十分具有吸引力。
或助券商戰略轉型
記者從一些大型券商處了解到,“大小非”持有人對於市值管理業務的需求十分巨大,不少持有人都主動找到券商,詢問是否能夠提供相關的服務。而不少銀行也已走在券商前面,紛紛推出相應的財富管理服務。
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滬深兩市累計産生股改限售股份數量為4572.44億股。其中,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份存量3717.84億股;累計解禁數量為842.96億股,佔全部股改限售股數量的18.43%。
實際上,“大小非”僅僅是限售股中的一部分,包括IPO、定向增發、高管持股、以及戰略配售等形成的限售股總量共計1.4萬億股。
“規模可觀的市場資源為這一業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海通證券證券行業分析師謝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更為關鍵的是,該業務的開展能夠産生一系列衍生業務,有助於券商延伸自身的業務鏈,開發新的業務機會。”
謝鹽指出,市值管理業務是券商業務發展中的一個主流趨勢,在海外成熟市場上已經相當成熟,而在我國仍屬於新興業務。應該説,國內券商對“大小非”減持提供的服務只是一個開端,隨着業務的發展與成熟,市值管理業務也將被賦予更多的內涵(成為上市公司戰略發展、股權安排的管理者),並最終助推國內證券公司完成自身角色和戰略定位的轉型。
減少對二級市場衝擊
在為券商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推進其完成戰略轉型的同時,市值管理業務的開展將在客觀上減輕“大小非”減持對二級市場造成的衝擊。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大小非”持有人減持手中的股權時,由券商充當仲介的角色,為股東尋找合適的交易對手,或者券商自己作對手,能夠使得減持行為基本是在二級市場外運作,同時不會對總的供求關係産生影響。
“一般來説,為‘大小非’持有人提供了通過質押獲得現金流的服務後,持有人承受的流動性壓力大大減輕,為變現大舉拋售股權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上述人士指出。
該人士表示,另一方面,由券商作為交易對手,直接購買有意出售“大小非”股權,即使最終仍進入二級市場交易,但仍可以化整為零,並延長買賣期間,減輕對二級市場的衝擊力度。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