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證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6月統計月報,新增了“股改限售股份解禁減持情況統計”一項內容,這是我們解決大小非減持問題的新起點──因為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大小非到底有多猛烈
説這個起點“新”,則是因為,問題可能遠非我們之前所想那般:統計顯示,6月當月大小非累計減持4.51億股,以平均股價10.2元計算,當月累計減持額46億元,而同期兩市股票總成交額1.7萬億余元,減持額佔成交額不到千分之三。統計還告訴我們,截至6月,兩市累計大小非減持數量佔解禁總數之比為29.67%,不到三成。
2008年以來,整個市場都被大小非減持問題所困擾。現在,隨着數據的披露,我們可以初步感知一下,這個問題是否應該如此嚴重地困擾我們。“不到千分之三”和“不到三成”,為我們大致勾畫出大小非減持的擴容量及減持意願,或者換句話説,它告訴我們,大小非減持基本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命題)。
我們還對公佈數據的口徑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今年4月,本報得到的一份權威數據是,截至3月末,解除限售的股份為700余億股左右,減持總量為230億股左右。與6月末數據相比,解禁數量(增長100余億股)和減持數量(增長不到20億股),無論從總量上還是與6月當月數據比,均具有總量和節奏上的延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統計口徑的一致。從今年春天起,權威部門就已經給出大小非減持比不足三成的説法,但市場還是相信親眼看到的數據。相比數據,市場更相信可以把握的口徑。如果對所公佈數據的口徑有懷疑,那麼對比權威數據後,可以打消這種疑慮了。
應該説,我們歡迎權威機構公佈大小非減持數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直以來市場各方所使用的數據,統計口徑及所基於的事實差異較大,不利於市場掌握全面情況和形成客觀判斷。例如,筆者手中的一份媒體製作的統計就顯示,6月因股改形成的解禁股票數量為32.32億股,高於權威統計的29.61億股。
因此,公佈權威統計數據,是一個新起點。
告別股權分置思維
以新起點而言,相比我們重新認識大小非問題,更大的起點,在於如何真正在意識上接受全流通時代的到來。
眾所周知,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長期困擾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歷史遺留問題。股權分置造成“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關係處在完全不協調甚至對立的狀態”,是“市場內幕交易盛行的微觀基礎”,“必然引發市場信息失真”,“導致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扭曲”,是“上市公司瘋狂追求高溢價股權融資的制度基礎”,造成“利益分配機制處在失衡狀態”,使“上市公司的並購重組帶有濃厚的投機性”,形成“上市公司業績下降、股票價格不斷下跌與非流通股股東資産增值的奇怪邏輯”。
上文引號中的內容,全部引自2004年5月《財貿經濟》中的一篇重要文章。論證股權分置其他角度的危害,如利益基礎、定價功能、市場創新、國際化危害等,2005年之前的兩三年中,比比皆是,無需贅述。
“開弓沒有回頭箭”的股改,在解決了股權分置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大小非,這是客觀現實。但是,問題就在於,是葉公好龍般地繼續緬懷鎖定期乃至全盤否定股改,還是積極迎接全流通市場的到來,以及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應對全流通市場的到來,是確需解決的重大認識問題。
股改解決的,是股權的分置,也顯然不能造就流通權的分置。不可否認的是,當所有公司都成為三一重工之後,我們就將告別“大小非”這一股改帶來的特定稱謂。那時,市場上只有限售股或非限售股。